农安县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是我县农业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实现新突破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为了确保我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健康发展,根据《农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编制提纲》的要求,立足农业大县,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确定未来5年我县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定位,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编制此规划。
“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分析
“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省、市有关规划、部署,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农民素质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新农村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005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万公顷,粮食总产量45.8亿斤,其中玉米播种面积21.8万公顷,总产41.2亿斤。200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6万公顷,总产达到55.6亿斤。其中,高产作物玉米播种面积明显增加,达到27.1万公顷,总产55.6亿斤。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了66.26亿斤,基本建成三辣、黄烟、马铃薯、瓜菜、出口菜、胡萝卜六大特色基地。其中,三辣、出口菜、胡萝卜三个基地已通过了无公害认证,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粮食生产及农村各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4200元,增加到2009年的5470元,年均递增7.6%。预计今年可达6000元左右。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12.6亿元,比2005年增加44.1亿元,年均递增9.8%。预计2010年可达125亿元左右。
(二)惠农政策逐渐加强
2006—2009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三项技术补贴及农业保险等惠农资金逐年递增,从2006年的 2.1亿元逐渐增长到5.7亿元,公顷补贴平均达到2000元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和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截止到目前,2010年的惠农补贴资金已达到5.8亿元。
(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争取和利用国家资金,重点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标准粮田工程。2006年,争取国家投资400万元,在杨树林乡东白翎村建设标准粮田2万亩。通过深松深翻、测土施肥、新打机电井、修机耕路等措施,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使2万亩农田提升了一个档次,由中产田变成了高产稳产农田。
二是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项目。争取国家投资317万元,建设了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测报中心,对病虫草害进行准确的预测预报,并实施有效防控,年减少粮食损失1亿斤。
(四)科技成果广泛应用
主要农作物种子基本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良种普及率达100%以上。全县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60多项。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2万亩,有56个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年平均培训农民40余万人次,农民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效中的贡献率达到72%。
(五)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几年来,共培育建设了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个。龙头企业的迅速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带动基地扩规模、上水平、提档次,逐渐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虽然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优势产业和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大路产品多,品牌效应差。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水平有待提高。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集约化程度不高。表现在龙头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差,技术装备和加工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资源日趋紧缺,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已成为制约我县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是农业投入比重低。特别是在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品种推广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制约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未来5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牢牢把握国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立足资源优势,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两大主线,争取和落实国家投资项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发展现代农业,保持和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目标
——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经过3—5年的努力,使全县的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亿斤阶段性水平。
——集中投放项目,建设标准粮田12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主要农作物全部实现良种化。
——建设“两线八区”棚膜蔬菜产业带,年递增1000亩,到2015年,棚膜蔬菜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对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实施有效防控。
——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到2015年,初步建成绿色生态县。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基地建设,逐步实现农业标准化;
——重点建设36个新农村示范村,促进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区域布局
1、粮食作物种植区。以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松花江、伊通河、新开河及引松工程流域黑土、黑钙土区域为主体,重点发展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确保播种面积,稳定提高单产。
2、棚膜蔬菜产业经济带。以302国道和长白西线为轴,建设两条棚膜蔬菜产业带;以合隆镇、开安镇、华家镇、农安镇、哈拉海镇、烧锅镇、龙王乡、三岗乡为节点,建设八个棚膜蔬菜产业示范园区。
3、特色作物种植区。即以哈拉海镇、杨树林乡为中心的三辣种植区、以青山乡、靠山镇为中心的黄烟种植区、以伏龙泉为中心的马铃薯种植区、以农安镇、烧锅镇为中心的瓜菜种植区、以前岗乡、开安镇为中心的出口菜种植区、以农安镇为中心的胡萝卜种植区。
4、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长吉图规划和百强镇建设,积极争取省级项目支持,以302国道和长白西线两条干线公路为走廊,重点建设36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
(四)主要任务
1、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标准粮田。
“十二五”期间,继续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集中投放国家支农项目,分期、分批建设标准粮田,争取完成20万亩。重点实施“四大工程”。即国家增产千亿斤粮食工程、良种繁育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程。通过项目建设,完善测土施肥化验室,购置仪器设备,建设配方肥加工生产车间,打造晾晒台,平整土地、修机耕路、挖排水沟、打灌溉机电井,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有机质含量,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全县粮食总产稳定在60亿斤阶段性水平。
2、突出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棚膜经济。
发挥长春一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把农安打造成长春的后花园,突出抓好菜蓝子工程,大力发展棚膜经济。冬季利用日光暖棚,生产反季蔬菜,改变长春市民冬季吃菜从外埠调入的局面,平抑菜价。同时,开辟农民就业渠道,建立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3、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实现良种自给化。
争取国家资金300万元,建设玉米良种繁育基地1.5万亩,建设种子检验检测室,购置仪器设备55台套。通过项目建设,改善良种繁育条件,提高优质品种繁育、示范和推广能力,实现良种自给化。
4、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站,推进标准化生产。
争取国家资金390万元,建设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强化“三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5、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培训。
争取国家投资,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广示范基地,购置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配备科技推广直通车和培训教辅器材,形成功能完善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增强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确保年培训农民40万人次以上。
6、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2000个。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点10个,其中农用水3个,农田3个,农产品4个,实行定点监测,综合整治,防治面源污染,建设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7、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通过引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县域经济腾飞。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引导农村土地资源适度向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聚集,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鼓励农民组建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市场建设,发挥专业批发市场作用,健全粮食流通网络,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15年,龙头企业总数发展到30个。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个,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的比例达到60%以上。
8、以点带面,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从2010年起,用三年时间,在全县选择基础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空间布局相对合理、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36个示范村,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强化基础,完善功能,带动周边村屯发展。同时,按照分层推进、梯次跟进的原则,着眼于构建新型村镇布局体系,再规划一批重点村,进行巩固、完善和提高,从2013年起,分阶段将这批重点村打造成示范村。逐步使这些示范村成为联结城乡、辐射周边、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
(五)保障措施
为确实完成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上述目标,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严格执行……和省市的“三农”工作路线和政策,总揽全局,以宽广的眼光和较高的站位谋划,以有利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去处理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化解矛盾,促进发展。
一是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切实纳入工作进程当中,进行认真研究、安排和部署,把握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规律,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提高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
二是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要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指标任务分解落实,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楚,目标具体。
三是踏实工作。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敢于触及矛盾,破难攻坚。要根据目标任务,踏实工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并认真抓好落实,发挥项目资金的作用,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