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南区乡镇工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进一步接轨海河开发,融入滨海新区,发挥自身优势,乘势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制定并实施好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对于保持工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提升工业的发展水平、构筑工业的新优势、促进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一、“十五”期间工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工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001年至2005年, 全区乡镇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以每年16%的速度递增。2005年全区乡镇工业企业个数达到2949家,从业人员10500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95亿元,同比增长33.1%;销售收入190亿元,同比增长36.2%;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长15.2%。工业已经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为城乡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同时带动了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2.工业载体建设取得快速进展。“十五”期间,工业园区及工业载体建设得到快速发展,3个市级工业园区和10个工业载体均已具备了良好的招商条件,形成了较好的外部形象,成为全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项目承接地。五年中,累计开发土地2.2万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4亿元,建设标准厂房76万平方米,累计进驻企业510家,引资规模达70亿元。为全区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六个五”工程建设成绩显著。“十五”期间,全区新上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491项,总投资达65亿元,为我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工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几年来,我区从加强有效投入、加快科技创新和强化人才引进培养入手,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的方法,对工业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已形成了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现代冶金、机械设备、金属制品、精细化工等六个支柱行业,涌现出荣程、大站、宝成等24家大中型企业和7个市级名牌产品,行业优势和企业规模优势已经显现,工业结构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5.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几年来,我区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强区”战略和以技术进步为主要内容的“4321”工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增长已由过去单纯依靠传统产业支撑逐步转向依靠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十五”期间,全区工业企业共开发填补市空白以上新产品248项,其中高新技术产品73项,荣获国家级新产品称号的205项;完成投资2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282项;组建“产学研”联合体108家;成立市级技术中心49家;102家企业通过ISO9000—2000版国际体系认证;1289名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取得初、中、高级职称,使一大批企业在产品、工艺、技术、装备和管理上步入高水平,整体素质跨上了新的台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年来,虽然我区工业经济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不够大,综合实力不够强,缺少大项目和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二是工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不够突出,高科技型企业起点低、数量少,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三是国家严格控制土地供应,市下达我区工业用地指标偏少,工业园区和工业载体征用土地困难,后续发展受到制约。四是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筹资、融资困难,束缚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面临的发展机遇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进一步接轨海河开发,融入滨海新区,发挥自身优势,乘势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一是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制定的《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意见》,明确了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把我区推向接受辐射的前沿,也为我区工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二是市委、市政府对工业发展高度重视,2005年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和《天津市工业技术改造项目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对全市工业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三是我市实施五大战略举措,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得到国内外投资商的青睐,有利于我区工业加快开发开放步伐。四是我区环保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已列入全市工业发展规划,潜在的产业优势将得到快速释放。五是我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普遍达到“五通一平”以上标准,目前已进驻企业700余家,集聚效应非常明显,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大开发、大招商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六是我区企业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设备工艺水平及产品竞争力明显提高,重点企业规模快速扩张,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区党委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突出抓好工业载体和“六个五”工程建设,继续搞好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狠抓老企业技术改造,加快优势行业发展,培育和壮大企业规模,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我区工业新一轮发展的步伐。
(二)主要发展目标
工业总产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以年均增长18%以上的速度,到2010达到500亿元。
工业销售收入:在2005年的基础上,以年均增长18%以上的速度,到2010年达到485亿元。
工业利税总额:在2005年的基础上,以年增均长18%以上的速度,到2010年达到45亿元。
工业增加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以年均增长16%以上的速度,到2010年达到100亿元。
出口交货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以年均增长16%以上的速度,到2010年达到40亿元。
固定资产投入:在2005年的基础上,以每年不低于16亿元的投入,五年累计投入80亿元以上。
(三)工业布局
4.深化布局调整,优化行业和产品结构。一是强化工业布局调整。在北至外环绿化带,东至白万公路,南至卫津河,西至津港高速公路,面积17.8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展轻工、食品、纺织行业;在北至环外环,东至咸水沽西环线,南至大沽排污河,西至白万公路,面积9.7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展建材行业;在北至卫津河,东至幸福河,南至津晋高速公路,西至津港高速公路,面积11.4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在北至津晋高速公路,东至北闸口裕盛村,南至小站传字营,西至白万公路以西,面积43.4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展电子行业;在北至津沽公路,东至葛万公路,南至马场碱河,西至津歧公路,面积39.5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展环保、机械行业;在北至葛沽镇区,东至马场碱河,南至马场碱河,西至葛万公路,面积14.0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展冶金行业;在北至马场碱河,东至区界,南至区界,西至东上公路,面积9.5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展化工行业;在北至黄新路,东至津歧公路,南至港塘路,西至津港公路,面积5.1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展生物制药行业。
(四)发展措施
1.强化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和完善载体功能。严格按照扩域规划的要求,科学、规范、合理地搞好区域化分和调整,鼓励和引导企业发展多层厂房,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向集群化发展,形成产业功能区。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提高水、电、气、路、通信、绿化等硬件水平。同时,还要结合长远发展的需要,健全和完善生活、娱乐、商业、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到2010年,工业园区和工业载体基本建成,力争园区内入驻企业累计达1000家以上,累计引资规模100亿元,生产能力300亿元,使工业园区成为我区主要的经济载体。
2.狠抓“六个五”工程,确保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进一步加大服务和政策兑现力度,注重引进投资规模大、产业链长的企业,争取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二是搞好新上项目与盘活闲置资产、嫁接改造老企业的相结合,培育新的优势企业群体。三是继续严格执行《津南区工业载体引进项目的指导意见》(津南政办发[2004]43号),结合我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严格做好新上项目的把关,力争引进一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五年内,新建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300个,其中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项目的比例达到40%。四是抓好已上项目的后期管理、跟踪服务及投达产工作,协调和解决项目运作过程中的问题,使其尽快产生效益。
3.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步伐。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我区科教兴区发展规划,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工业行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一方面通过运用先进的、适用的技术来加快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快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要通过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形成自己的特色。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到2010年,完成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50项,力争开发填补市空白以上新产品200项,组建“产学研”联合体100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0个。
4.扶优扶强,做大做强优势行业。在现有工业基础上,重点发展环保、冶金、机械设备制造、电子行业、金属制品和精细化工行业。
环保产业:重点开发和生产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与成套设备、水处理药剂、废弃物处理技术和设备及环保新材料的开发和生产。
冶金业:以荣成联合钢铁集团公司为龙头,通过技术改造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步增加合金钢、特殊钢的产量,并开发热轧薄板,形成铁、钢、型材各400万吨的能力。
机械设备制造业:以宝成集团、立林集团、大站集团、甘泉集团、津重重型机器设备公司和起重设备厂、渤海阀门厂为龙头,重点开发生产电站锅炉、石油钻探设备、重型轧钢成套设备、耐高温潜水电泵、高压电泵、大吨位重设备、重型轧钢设备和超大口径阀门等产品。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传真机、无绳电话、显像管、手机零配件、汽车电子产品、多层线路板、汽车音响等高新技术产品。
金属制品业:以天禧、红进、石泰磁钢等企业为依托,建设中国北方餐具出口基地。积极发展金属型材管材制品、不锈钢制品、金属丝网制品等。
精细化工业:重点发展纳米肥料、纳米涂料、生物制药、塑胶制品、石化下游产品等。
5.加大培训和引进力度,满足人才需求。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培训的工作力度,通过开展“351”蓝色证书培训等形式培养乡镇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另一方面,多渠道、多途径引进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高企业全员素质。在“十一五”期间,为企业培训各级各类人员50000人次,引进人才2000名。
6.加强信息化建设,用网络技术推动企业发展。一是在企业中加强推广计算机在设计、生产、管理环节的应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局域网,利用网络技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二是在企业推广电子商务,开展网上销售,把电子商务作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三是在企业中开展以CAD、ERP、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技术培训,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
7.创造良好氛围,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四大服务体系:一是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立起面向工业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广泛收集信息,及时向企业提供;二是建立和完善教育服务体系。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企业厂长、经理进行深造,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岗位技能轮训,建立各类人才信息库,积极帮助企业选聘人才;三是建立资金融通服务体系。创造条件争取建立工业企业贷款担保机构, 为一些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提供信用扶持。对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要创造条件上市或发行债券,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四是完善管理服务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及…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加强执法监督和检查,依法对企业进行管理与服务,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制定、完善相关鼓励政策,解决企业在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我区工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