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水利调研】大旱“拷问”水利设施 ——全面实施衡邵干旱走廊治理势在必行

阅读数:540 文章字数:7310



大旱“拷问”水利设施

——全面实施衡邵干旱走廊治理势在必行


稻田干涸,果树枯萎,山塘见底,溪水断流,饮水成困,今年全省性大旱,充分暴露出我省水资源季节性短缺的严峻形势。这场大旱中邵阳旱情尤为严重,损失最为惨烈。为做好抗旱救灾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我市组织了万名干部下乡抗旱。此间我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察看水库、塘坝、河流,与农户深入交流,与基层同志探讨,对全市的旱情有了一个客观、真实、全面的了解判断。灾后痛定思痛,对做好抗旱防灾以及加强水利建设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一、今年旱灾的特点和成因

我市地处“衡邵干旱走廊”腹地,有 “十年九旱”之说。今年旱灾来势之猛,高温持续之久、极端气温之高、蒸发量之大、连续无雨日之长、受旱范围之广,均为历史罕见。主要特点表现在:降雨非常稀少。元旦至8月中旬,全市平均降水量为733.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5.6%,邵东、洞口县较常年同期偏少4成,多数地区偏少3成。4月初至8月中旬,全市平均降水量467.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35%7月初至8月中旬,全市平均降水量仅2.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98%,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水源严重缺乏。境内江河来水严重不足,各主要控制站流量较历年同期偏低偏小,其中夫夷水新宁控制站流量15、赧水隆回控制站流量26、资江邵阳控制站流量48立方米/秒,分别较历年同期偏小8723954立方米/秒。工程蓄水严重偏少,我市库塘蓄水4.26亿立方米,比历年同期少7.18亿立方米,633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36条断流,1176座大中小型水库干涸见底508座,24万口山塘见底8.6万口,1860眼机电井有1493眼出水不足。旱情遍及全市。全市217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出现旱灾,其中50余个乡镇受灾情况尤为严重。如邵东县的双凤乡、斫曹乡、砂石镇,洞口县的黄桥镇、高沙镇,绥宁的红岩镇、武阳镇,隆回县的山界乡、雨山铺镇,下乡调研过程中,一切干旱较为严重的地方,到处是干裂的稻田、枯黄的中稻、金黄的玉米地。全市有200余个村安全饮水困难,部分村依靠消防车送水解决饮水达40天之久。自6月份以来,全市共组织送水车辆2200多台,为村民送水15万余车次。有8个乡镇设法购置了送水车,企业老板捐资购买了3台。旱灾损失巨大。全市119万人和29.9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531.7万亩农作物受灾,成灾419.1万亩,绝收88.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受灾315万亩,成灾234.5万亩,绝收56.4万亩,预计减产42.7万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亿元;全市526万亩森林受灾,成灾面积101万亩,其中绿化苗木受灾1.1万亩,发生森林火灾10次,过火面积0.62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石漠化治理试点县邵东的情况表明,油茶成活率不到20%,松毛树成活率仅70%,影响到近两年石漠化治理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的成效。此外,武冈等地因干旱还引发了大面积的虫灾。

我市干旱成因相当复杂,主要有:地理成因。邵阳西南高东北低,西部雪峰山脉系云贵高原的东缘,东、中部为衡邵丘陵盆地“干旱走廊”的西域;市境西南高山环绕,东北部丘陵起伏;资水两岸地势高陡,山脉逼近,支流短小且集水面积不大。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缺乏大型或超大型的骨干枢纽水库,对水源的保蓄和调节性差。气候成因。邵阳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受副高脊线下沉气流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形成干旱频繁。入夏以来,超过35℃高温日数达40天,除市区和新宁县外,其他均超过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810日有63个自动站日最高气温超过40℃。71日至812日,全市蒸发量为460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166毫米。地质成因。邵阳红砂岩、石灰岩、白云岩分布较多,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弱,加之地下水资源匮乏,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使降水的涵养调蓄能力降低,一遇降水偏少或晴热少雨天气,极易形成干旱。

二、抗旱体会及暴露的水利突出问题

七月中旬开始,旱情迅速蔓延,我市各级在省委、省政府的科学指挥下,有序开展抗旱救灾工作。全市共投入抗旱资金1.15亿元,投入抗旱劳力115万人,投入抗旱机动设备8.7万台套,抗旱浇灌面积177万亩,临时解决93 万人、2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102个市直单位各出资5万元,安排5名干部,由一名副处级领导带队,分赴102个干旱死角村,组织一万名干部及专业队伍分赴各地抗旱救灾。由于领导有力,措施过硬,将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在抗旱工作中,有几点感受尤为深刻:一是大型灌区是抵御大旱的根本之举,二是山塘渠系清淤功不可没,三是衡邵干旱走廊治理初见成效。《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规划》去年8月省政府批复实施并启动试点。我市邵东等8个县市被纳入试点,去年实施项目涉及8个乡镇98个村,灌溉面积近3万亩。治理工程经受了今年特大干旱考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在邵东砂石镇和隆回县滩头镇亲身感受了这点,砂石镇旱情最严重的是木冲村,水稻面积390亩,几乎颗粒无收,并出现1100多困难饮水人口;而通过干旱试点治理的农兴、岩岭、等五个村没有出现特别严重的旱情和人饮水困难,渠道有水灌溉,水稻长势也旺。大旱之年,水库灌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小农水工程等各类水利工程,成了今年抗大旱、救大灾的“大功臣”。主要体现在:山塘的蓄水能力明显增强。原来蓄水量在干旱季节最多保持20天左右;而经过整修加固的山塘延长至少30天,同比增长50%以上。灌渠水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原来的灌渠渗漏、淤塞严重,灌溉利用率不到30%;而经过重新整修的灌渠,达到90%的水源利用率,同时省时、省力,老百姓只需把渠口堵好,水就自动流到田里。防汛抗旱效益直线上升。以前每逢汛期,有些田间因为渠道淤塞,经常洪水肆掠;治理后,今年该现象销声匿迹。项目实施还带来了可观的效益。据测算,我市列入三年试点的178个项目村,可改善灌区面积2.89万亩,每年增产粮食约1445吨,增收448万余元;同时项目实施还可提高防汛抗旱能力,每年减少防汛抗旱开支500万元以上。实施项目成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农村饮水困难人数急剧减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功不可没,我市共建成安全饮水工程1288处,解决规划内饮水不安全人口200万余人,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达320万余人。这些工程有效缓解了大旱之年农村饮水问题,这些地方基本不需政府送水。工程管理模式大胆创新。省发改委去年组织试点县及乡镇赴安徽考察学习,借鉴了安徽移民开发资金的“四自”模式,即自选、自建、自管、自用。邵东县砂石镇为省“四自”管理试点镇,其它乡镇基本参照“四自”管理模式推进。项目实施过程中,因完全由群众“自导自演”,有效避免了因占田修渠道等纠纷而影响工期,降低了成本,减少了社会矛盾,群众还获得工资性收入,深受群众欢迎。

尽管如此,由于水利投入欠账太多,这次大旱充分暴露了水利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旱能力较差。大多数中小型水库带病运行。我市现有水库70%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设计标准低,建设质量较差,全市中小型水库1176 座,有997 座带病运行,占85%,不能按标准蓄水,有的甚至不到正常蓄水量的三分之一,有效灌溉面积少,灌溉保证率不到70%。入汛以后,部分病险水库根本不敢蓄水,甚至有些水库空库运行,以防病险水库难以承载容水量发生垮塘、垮坝事件。少数地方为此引发群众上访甚至冲突,成稳定隐患。大中型水库严重不足。我市现有1176座大中小型水库,不到全省水库1.3万座的10%,中型水库28座,仅占全市水库的2.4%。干、支渠淤塞渗漏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低。干渠、支渠大多是毛渠、土渠,淤塞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低,干渠不足0.35,支渠不足0.3,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灌溉面积日渐萎缩。山塘淤塞严重。全市共有山塘24万口,仅实施清淤扩容7721口。

2、水利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民自筹难。一方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由政府主导、明确事权,按照“分级负担、分级负责”的原则,地方财政根据……补助标准安排配套资金,引导项目受益乡()村组织农民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筹措。但我市处在经济后发阶段,市县财政困难,项目争取到位后,配套资金大多难以完全落实。另一方面,基础水利设施遍布农村,其点多、面广、量大,管理维护所需人财物巨大。据统计,我市现有各类基础水利设施要恢复正常运行水平,共需资金500亿元,而我市去年财政收入仅85亿元,心有余而力不足。

3、水利建设机制缺失,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足。动员机制弱化。实行责任制后,特别是税费改革以来,村组集体经济普遍脆弱,公用基础建设无力投入,而农民分田到户,各自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加之大批青壮劳力常年外出,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抗旱成本高,散户放弃抗旱现象比比皆是。管护机制退化。分田到户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产权模糊,管护、维修主体不清、责任不明,村组难以统一管理,已有的提灌设施损毁严重,水利基础设施运行效益低下。虽然一些小型水库、骨干山塘、田间渠道等由村组或受益群众负责管理,但大部分设施都处于有人用、无人管的状态,有的仅在抗旱期间才采取一些临时措施保证供水灌溉,有的无灌溉设施则直接抛荒或改种其他耐旱作物。

4、水生态环境脆弱,治理保护亟待加强。我市水利部门在水生态环境保护、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方面的工作有一定成效,但水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局部地区还有日益恶化之势。主要表现在:林区滥伐盗伐现象还时有发生,水源林减少,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河道过度采砂,严重破坏河道,影响河势稳定,威胁行洪安全;渠系老化失修,造成水资源浪费;水库为提高效益而加大发电量,影响水库储水;城区部分未经处理的污水、生活用水直接排放注入江河,污染水源。

5、缺乏统筹规划,项目建设存隐忧。水管体制不规范。目前涉及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有10多家单位和多个运行环节,资金投入分散,不利于按照规划统一实施项目建设,重复建设和管理主体缺位的情形并存。前期费用过高,项目所在县乡往往望而却步,导致进国、省项目库难。工程项目实行招投标,中标的是天南海北的公司,而施工的大多是本地人,经多个环节运作后,项目资金用于工程建设比例下降,有的不足70%

6、水管部门负担重,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各地基层水管部门任务重、责任大、待遇低。税费改革后,基层水管部门包袱多,负担重,运转相当困难。近几年,由于水管体制改革,公益性设置水管职位,情况才有所好转。专业人才匮乏问题在县级水管部门相当突出。如邵东、洞口、新邵县反映,水务队伍不小,但可用的人太少,想要的专业人才进不来、留不住。新邵县今年水利项目有20余个,而该县水利局专业技术人员仅5人,项目质量安全缺乏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凡此种种,已严重制约了水利建设发展。

三、抓好水利设施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洪水猛于虎”,我省抗灾意识历来以防汛为主。其实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省特别是衡邵地区旱灾频发,受灾面广,损失巨大。水利建设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之举,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举,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之举。为此,应切实提高抗旱救灾意识,从长远战略上谋划好抗大旱、抗久旱的工作措施。试点成效表明,省委省政府做出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的决策高屋建瓴,切实可行,是促进衡邵娄永四市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惠及2200万群众的民生工程,是实现“小康湖南”的必由之路,只要扭住不放,集中投入,全面实施,定会取得成效,为全省水利建设提供样板。就邵阳而言,主要从六个方面入手:

1、创新工作方式,汇聚水利建设合力

一是完善考核体系,实行政府问责制。水利工作既要纳入绩效考核,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还应强化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将水利建设任务完成、工程效益情况,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政绩和行政效能的重要内容。二是坚持规划先行,协作打好总体战。县、乡政府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好水利建设规划,并认真严格实施。强化市以下各级各部门职能,负责项目的规划布局、设计招标、检查验收“三统一”。按照……“统筹安排、连片推进”的要求,对同类型项目加大整合力度,打捆使用资金,扩大规模效益和示范效应。发改、财政、水利等部门要依据规划,整合力量,加强指导,完善服务,力求上下一条心,左右一股劲。三是选择重点突破,改善灌溉设施。相对散户的听天由命,种粮大户对抗旱保收积极主动,邵东种粮大户罗凯种水稻700余亩,由于无水可救,眼睁睁看着抽穗禾苗枯萎,基本绝收,一年白忙乎不说,还得倒贴40多万元。而武冈市丰收粮食合作社种粮1.2万亩,由于注重水利配套,抗旱主动,今年丰收在望,会员增收毫无悬念。全市3000亩以上的大户38处,共种田74万亩,约占我市耕地的16%。这些大户迫切需要水利设施改善,只要稍加扶持,他们普遍愿提高水利用率,扩大种粮效益,确保粮食安全。

2、完善投入机制,创新水利筹资模式

一是逐年增加水利投资预算。应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建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发展基金,在保证基本水利工程投入的情况下,提高纯公益水利工程投资额度,实现水利投入与财政增长同步。各级土地出让金收益的10%应确保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二是统筹使用水利建设资金。整合发改、农综、水利、国债、扶贫等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采取资金仍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内容按照水利总体规划实施的办法,对山、水、田、林、路进行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水利建设投入的整体效益。武冈市在这方面成功探索出一套经验,可普及推广。三是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积极筹建水投公司,加强项目储备,发挥融资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对水利建设项目贷款期限、利率方面给予适当优惠。积极探索债权、股权、收费权抵押等融资模式,实现水利建设投融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四是制定水利优惠激励政策。推行“一事一议”机制。加大对节水项目的扶持力度,完善“以奖代补”的有效办法。鼓励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各种形式,兴修农田水利工程;采取租赁、拍卖、承包等办法,进行小流域和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的开发,逐步实现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明晰化、投入多元化和经营企业化。

3、深化水利改革,切实理顺管理体制

一是构建农户合作机制。一方面,可以借鉴集体化时期动员农户合作建设农田水利的做法,重构农户合作机制。另一方面,从农村实际出发,在合作传统良好的集中区域,引入用水户协会等合作模式,由政府适当补贴,帮助其自主发展,建立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应用和维护机制,调动农民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二是适时启动第二轮改革。深入总结“五小”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适时启动第二轮改革,积极推广成功模式,盘活存量资产,实施滚动开发。三是加强基层水管单位建设。建立水利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训长效机制,解决水利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同时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县级小型水利工程无资质设计、无资格审批问题,发挥市级中枢作用,弥补省财管县以后出现的脱节缺陷。四是逐步取消水费收缴。为切实减轻贫困市、县农民负担,建议出台专门政策,考虑取消涉农项目的配套经费和灌区水费收缴,对农业灌排用电给予优惠,国家纳入财政转移支付。

4、精心谋划项目,加快修建大中型水利工程

只有大中型水库才能有效抵御类似百年一遇旱灾。利用已编制的大型水利工程总体规划,建立衡邵干旱走廊治理专项基金,确保规划项目尽快立项,加快推进犬木塘水库和木瓜山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的前期工作。据测算,犬木塘水利工程一期建成后,就算遇到今年这样的特大旱灾,也能保证规划灌区200多万亩农田旱涝保收,保证近300万人的供水安全。同时要加大对我市4个中型水库、37个小一型、774个小二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快建设中小型灌区引水工程。我市是省里的粮食主产区,有6()被列入全省52个产粮核心县,灌区工程事关粮食安全大局,至关重要。邵阳有大型灌区2个,中型灌区21个。国家仅对大圳和六都寨两个大型灌区的主干渠进行了部分改造,建议尽快启动对中型灌区的改造,如威溪、刘家冲、蓼水等16个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能改善灌溉面积230万余亩。并加强对小型水库末级渠系等节水工程建设,提高抗旱设施效率,切实解决田间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逐步实施山塘清淤和渠道维修改造,三年内完成清淤山塘5000口、改造渠道2000公里。

5、加强科学改造,加快更新农机抗旱等提水设施

积极构建县域农机抗旱减灾工程体系、管理体系和节水体系三位一体的抗旱系统,构建水资源配置农机工程体系。我市需新建机埠6844处,新修和改造泵房20万平方米、输电线路1.5万千米,改建渠道1.1万千米,总装机275万千瓦。届时可新增灌溉面积189.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5.6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0.6万吨,新增灌溉效益11.7亿元、新增节能效益1.5亿元。

6、强化水源保障,加快构建城乡供水体系

解决城区以及城郊的供水不足问题也刻不容缓。邵东人口130万,经济总量全市第一,为全省经济强县,由于人均水资源仅1000立方,全省最低,已严重制约邵东县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排名在全省逐年降位。我市现有水厂均以资水为唯一水源,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脆弱,水源保证度低。一遇干旱或突发性的水源污染就不能保证城镇居民和工业用水。当务之急是加快中心城区第二水源建设,已初步选定隆回木瓜山水库为邵阳市饮水安全工程的第二水源地,并已纳入衡邵治理规划重点工程。对木瓜山水库进行增高扩容,扩建为大型水库,总库容可提高到1.04亿立方米,在下游新建二级水库—东风水库,并铺设沿线供水管网,通过实施该项目,确保邵阳城区、隆回及新邵、邵东县城200万人的供水安全问题,为邵阳东部城市群建设夯实基础。我市已启动项目前期工作,市、县两级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呼吁省里相关部门支持项目迅速实施。

兴水方能利农,亡羊补牢未迟。相信通过各级各部门的艰苦卓越努力,一定能避害趋利,迎来治旱减灾、重振农业的新曙光。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