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水利规划】农安县水利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阅读数:1021 文章字数:4022



农安县水利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课题。按照县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总体要求,为在国家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机遇期实现水利事业快速发展,特制定全县水利建设三年(20092011年)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我县是一个旱灾涝灾频发的县份,春旱夏涝一直是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多年来,县委、县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江河、水库、灌区、涝区进行整治,先后建成了一系列初具规模的防洪、除涝、抗旱、灌溉、供水等水利工程体系。这些水利工程对抗御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截止到2008年底,国家投入我县水利建设资金达3亿多元,共修江河堤防270公里,保护耕地91.5万亩,保护人口15.5万人;建成大中型水库、塘坝64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太平池水库),中型水库3座(两家子、共青团、头道岗水库),小型水库50座,塘坝10座,总库容2.94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9亿立方米,防洪保田效益18.6万亩;治理涝区5片,建设固定式电力排涝站49座,总排涝面积114.8万亩;建成灌区8处,电灌站13座,有效灌溉面积55.26万亩;打抗旱机电井5468眼,田间小井10738眼;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亩;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07处,解决农村15.38万人、0.67万头大牲畜的日常安全饮水问题。但从发展需要看,现有的水利基础设施仍欠帐很多,急需加快建设。

二、发展思路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县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针,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为目标,以国家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加大水利设施投入为契机,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逐步实施”的原则,做到“近期和远期相结合,重点和一般相结合,整体推进和分步实施相结合”,使水利建设适应新形势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任务目标

按照建设大水利的总体要求,未来三年,要重点搞好三大体系、十大工程建设: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体系。重点搞好灌区改造、涝区治理、旱田水浇等水利工程建设,建成能灌能排的农田水利网络运行体系。

2、江河治理和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体系。重点治理一江三河和全县五条中小河流,同时搞好14座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建成既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又能保护农田的综合防护体系。

3、水土保持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体系。重点搞好水土流失治理。同时搞好全县氟病区、苦咸水区和缺水区乡镇、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建成既能防止农田水土流失,又能保证群众安全饮水需求的工程服务体系。

四、项目布局

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提供较为稳定的防洪保安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条件,基本实现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

2011年,县境内第二松花江、伊通河、新凯河等三条主要江河各项设施全部配套齐全,工程达到设计标准,彻底消险。翁克河等一般河流得到初步治理。对10座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充分发挥其防洪兴利效益。全面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基本完成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任务,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达到生态省建设确定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阶段性目标。完成8处万亩以上灌区及其它小型灌区的节水改造任务,基本形成水资源优化配置新格局。彻底治理8处涝区及沿江小型涝区。

根据上述我县水利项目的总体布局,计划在2009-2011年期间,完成十大水利工程,计划建设项目28项,计划总投资13.45亿元。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1、松城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

松城灌区位于县域东北部,灌区建于70年代,由于大部分渠系尚未建成配套,且已建工程标准低,工程运行多年,水源泵站机组老化失修,破损严重,输水渗漏大、效率低,严重影响灌区经济效益的发挥。

200886日,水利部以“水规计(2008401号”文件对松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进行了批复,批复灌区规划灌溉面积51.1万亩,其中水田3.2万亩、旱田47.9万亩。批复规划投资7.62亿元,工期3年。工程计划从2009年开始实施。工程建成后,可灌溉农田51.1万亩,增产粮食2.06亿斤。

2、农田节水灌溉工程

哈拉海镇程家坨子村高效节水灌溉民办公助项目和农安县开安镇万宝村旱田节水井灌工程已经得到批复,工程计划2009年开始实施。主要建设内容为在两村新打水源机电井156眼,节水灌溉配套设施156套。项目批复总投资829.5万元。

2010年和2011年计划每年向国家争取2-3个农田节水灌溉项目,争取资金500万元。

3、抗旱水源井工程

为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产、群众增收,计划2009-2011年,每年计划争取国家抗旱费500万元,群众自筹500万元,每年新打抗旱机电井500眼,三年共新打机电井1500眼,投入资金3000万元,为抗旱坐水种和作物生长期用水提供水源保证。

4、中型灌区改造工程

我县有洼中高灌区、松城灌区(已单列)、上河湾水库灌区、头道岗水库灌区、共青团水库灌区和旱河灌区共6个中型灌区,除松城灌区列入国家治理计划外,其余5片灌区未列入上级治理计划。计划从2009年至2011年,逐年对5片灌区进行维修改造,共需资金1050万元。其中2009年计划对共青团灌区进行建设,投资500万元;2010年,计划对洼中高灌区渠系建筑物配套工程进行建设,需投资350万元;2011年,计划对旱河灌区渠系建筑物进行建设,需投资200万元

5、电排站维修工程

我县大涝区现有49座电排站,多数电排站建于上世纪70-90年代,经过20-30年的运行,现大多数处于带病运行状态,且多数机电设备处于破损边缘。为了保证全县49座电排站能够在汛期发挥应有的作用,计划对所有电排站进行维修改造,工程计划从2009年实施,3年完成,计划投资1580万元。

6、涝区渠系建筑物配套工程

我县有低洼易涝耕地10万公顷,有超7.5万亩的涝区8处。涝区治理工程从上世纪70年代后陆续进行,使8大涝区基本上处于510年一遇洪水不涝地,但是各涝区渠系建筑物一直没有完全配套,使涝区不能完全发挥拥有的效益。为此,从2009年开始,计划每年争取国家资金配套涝区内的桥、涵、闸等田间工程。首先在洼中高、开安和华家个涝区内共计划修建农道桥涵60座,计划投资2100万元。

(二)江河治理和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体系

1、江河治理工程

我县有松花江、伊通河2条主要河流。堤防总长185km。其中松花江堤防58km(含饮马河堤防16km)、伊通河堤防127km。现有69个险段需要治理。计划2009-2011年治理险段27处,投资6850万元。其中2009年计划实施7个,包括已批复的伊通河3个和亚行贷款4个项目,需投资2100万元;2010年计划实施10个,需投资3950万元;2011年计划实施10个,需投资1800万元。

我县有流域面积200-2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5条,即新凯河、太平沟、翁克河、大苇子沟和娘娘庙沟。

主要治理内容有堤防加高培厚、修建穿堤建筑物和险段治理等,其中新凯河规划治理投资5005.9万元,太平沟规划治理投资4295.16万元,翁克河规划治理投资2173.98万元,大苇子沟规划治理投资4957.6万元,娘娘庙沟规划治理投资4085.58万元,工程计划从2009年开始实施,工期计划3年。

2、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我县有大中小型水库54座,其中大型1座,中型3座,小(一)型17座,小(二)型33座。现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从2009年起,计划对小型水库进行加固,计划投资3800万元。其中2009年,在完成头道岗和共青团水库加固收尾工程的基础上,计划对放牛沟、上河湾和窑坑3座水库(已批复)进行加固治理,需投资1100万元;同时计划2010年加固4座,计划投资1500万元;2011年加固3座,计划投资1200万元。

(三)水土保持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体系

1、水土保持治理工程

全县有水土流失面积75520公顷,占幅员总面积的13.9%。现阶段水土治理工程主要以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为主。2009-2011年规划治理水保项目计58处。主要通过栽种经济林、水保林、保土耕作、种草等生物措施和修水平沟、修建水保工程、新建道路、桥涵、机电井、围栏等工程措施,对全县的水土流失进行综合防治。计划治理面积9579公顷,总投资2038万元。主要治理区域为青山、靠山、黄鱼圈、小城子的小流域10条,从2009年开始分3年完成。

2、安全饮水工程

继我县农村氟病区和苦咸水区安全饮水工程完成之后,从2009年开始我县将进行缺水区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共计划解决缺水屯324个,缺水人口10.24万人,工程投资1.6亿元。目前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专家论证,有关部门正在进行项目批复,计划明年开工建设。

预计通过以上三大体系、十大工程建设,到2011年可新增旱涝保收灌溉面积79.5万亩,坐水种面积25万亩,增产粮食3.4亿斤。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48万亩(民办公助),使全县中小河流防洪达到20年一遇标准;使两岸22.95万人口、98.45万亩耕地得到保护;治理沿江河水土流失面积9579公顷;解决324个缺水屯10.24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五、工作措施

1、认真做好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抓好水利工程项目的立项、规划、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为争取项目资金和工程启动建设奠定基础。

2、积极争取水利项目资金。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二是争取省和县匹配资金。三是积极鼓励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和群众自筹资金,切实保证工程的资金需求。

3、切实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坚持水利工程建设“四制”原则,一是项目法人制;二是招投标制;三是合同制;四是监理制。通过“四制”管理,切实保证工程建设质量,达到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