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日主题活动总结
市爱卫办:
自我县国家卫生县城复查成功以来,国家卫生县城巩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及高度重视下,在市爱卫办的指导下,以巩固国家卫生县城成果为重点,广泛开展了爱国卫生工作,从爱卫的组织管理到各委员部门的职责分工,从巩固国卫工作的计划、方案的制订到各部门单位的实施,从抓健康教育的落实到环境卫生和环境污染的彻底整治,从病媒生物的防制到公共卫生、传染病的严格监管,从社区卫生的开展到镇辖村卫生的普及,实现了一环扣紧一环,层层抓,人人管的大好局面,讲究卫生,爱护卫生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对改善我县城乡卫生面貌,提高环境质量,保护人民健康,进一步巩固国家卫生县城成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政府重视到位,国卫巩固工作实现新跨越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爱国卫生和国家卫生县城巩固工作,严格按照《XX市爱国卫生条例》的规定,组织动员了全社会参加爱国卫生工作的各项社会卫生活动;并将爱卫工作纳入政府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制发了足府办发《关于印发XX县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实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的意见》、《关于开展卫生创建暨城乡整洁活动通知》、《关于迎接国家卫生县城复核暗访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促进了爱卫工作全面发展,国家卫生县城巩固工作得到提升。并把场镇城市管理工作纳入“2+x”年度目标考核任务之一,全县各街镇迅速行动起来,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切实加强城镇管理,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助推了健康大足建设进程和城乡清洁工程的全面实施。
二、广泛宣传到位,卫生意识普遍提高
对《XX市爱国卫生条例》、《XX市预防和控制四害管理规定(修订)》等法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在爱卫月活动、全球洗手日活动期间,各单位拉横幅100余幅,更换宣传栏72处,办黑板报70期,进行卫生知识讲座5次,党政办公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单位在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出宣传标语500余条次,出动宣传车130台次,发放资料20000余份。通过广泛宣传,让广大群众认识到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除四害对减少疾病、保护健康的重要性。
三、工作落实到位,措施有力、有序、有效
1、召开爱国卫生年初工作会议
3月19日,全县爱国卫生工作会议在县卫生局召开,在会上,县卫生局局长、爱卫会副主任席家庄总结了2009年的工作,安排布置了2010年爱卫工作任务;县政府副县长、爱卫会主任陈韬在会上指出:2009年,我县爱国卫生工作卓有成效,在大力开展环境整治、病媒生物防制的同时,完成了农村改水改厕任务,国家卫生县城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对2010年爱卫工作,陈县长要求,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饮水卫生、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加大疾病预防控制的力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卫生创建城乡清洁工程。今年国家卫生县城复复核暗访,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履职,全力以赴做好迎检各项工作。
2、爱卫月活动有声有色
4月11日上午,由XX县人民政府,XX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办,XX县卫生局、XX县爱卫办承办的世界卫生日暨第22个爱卫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宏声广场隆重举行,县四大家领导、县卫生局、县爱卫办、市政局、质监局、县卫生系统、办事处机关、单位、学校、社区居民近1200人参加了仪式,并向广大群众散发了《XX市爱国卫生条例》、除四害、疾病防治、农村改水改厕、讲究卫生,减少疾病等相关资料15000余份。
4月15日、20日,各部门、单位、学校、街镇乡、社区约6000人参加了环境整治活动,清除暴露垃圾80余吨,治理脏乱道路20公里,疏通、冲洗阴阳沟7条;在活动期间,县领导亲自参与,并带领爱卫办等部门进行了督查,环境面貌已上了新的台阶。
3、病媒生物防治广泛开展
在彻底整治环境,消除四害孳生场所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了春秋季统一除害活动,百万农户灭蟑螂活动,在国家卫生县城巩固工作中全面组织开展了病媒生物防制,共投放鼠药5.5吨,灭蟑螂药30000盒,奋斗呐及铁燕800公斤,经县疾控中心的监测显示,四害密度降低到不足危害的程度。
4、食品饮水公共场所卫生与疾病控制工作实行了严格的监管
根据《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XX县政府出台的 “整治六小店”方案,对城区食品、饮水、公共场所卫生等进行了经常性综合整治,特别是在国家卫生县城复核暗访期间,整治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卫生不符合条件,制度不健全,两证不全的,进行了限期整改或停业整顿的处罚;并进行了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严格了持证上岗,对五病人员实行了调离。对生活饮用水进行了常规监测,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防治和计划免疫有序开展,全县没有发生传染病疫情的暴发或流行和重大食物中毒事件。
5、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开展,卫生创建成效显著
农村改水改厕任务明确以后,爱卫办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到有改厕任务的镇街及村进行技术指导与督促,农村改厕工作按照相关标准,积极组织与动员,广泛实施,现已完成2009—2010年农村9000户改厕任务。完成了农村集中饮水工程水质监测工作。
各镇街掀起了城乡清洁工程的实施热潮,并广泛发动群众,整治院坝卫生,疏通阴阳沟,清理垃圾的行动,通过整治,农村卫生面貌得到改善。
石马镇创建市级卫生镇;县党政办公中心(内含县委办等34个单位)创建市级优秀卫生单位;县公安局消防大队、县人口和…委员会创建市级卫生单位;龙岗办事处宝林村、国梁镇三凤村创建市级生态卫生村成功;玉龙镇市级卫生镇通过验收。截止目前,我县有市级优秀卫生单位9个 ,市级卫生单位 36个,市级卫生镇2个,市级卫生村及生态卫生示范村9个,成功创建市级无烟单位6个;县级卫生镇2个,县级卫生单位 27个,卫生居民小区(非物管)2个。并于12月12日起对所有卫生单位和新申报的卫生单位进行了全面检查,均符合卫生单位标准。
6、环保工作加大了力度
我县环境保护部门在积极开展环境环境污染源的清理和整治的基础上,对重点污染行业进行了彻底的整治,取缔峰涡煤厂1处,毁损峰涡煤灶100余个,取缔或规范排油烟筒12处,治理噪声污染20余起,为改善环境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
7、文明治丧之风已成常态
经过近几年的规范治理,文明治丧已经成为时常,减少了垃圾和噪音对环境的污染,我县出台了《关于严禁在龙岗、棠香办事处、龙水等乡镇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县公安局、民政局成立了禁放烟花爆竹管理队伍,对城区燃放烟花爆竹活动进行最低500元的处罚整治,有力的保护了洁、净、美家园。
8、加大了城市综合整治力度,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
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国家卫生县城成果,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城市的质量和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XX市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条例》、《XX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XX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县政府成立了综合执法大队,由县公安局、县市政园林局、县交委等三个单位人员组成,于2010年5月31日挂牌,在县城主城区组团实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实施城市行政管理的监督检查权,负责城区主次干道市容秩序的规范管理,城区内交通秩序的动态管理,市政设施的监察执法管理,城区园林绿化的监察执法管理,城区户外广告的执法管理,实施交通管理监督检查权;规范出租车、公交车、客运班车按规定站点停靠和管理;实施公安交通行政管理监督检查权;负责对驾驶人、市民进行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宣传,规范临时停车位,完善交通标志标牌、红绿灯等交通信号设施;并实行划片分区、网格监管;独立履职、综合执法;三方联动、两班巡逻。加大了巡查执法力度。
加强了对主城区的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居民楼院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管理,提高清扫保洁质量,公厕专人管理,每天保洁,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垃圾清运处理率100%,规范了建设渣土清运管理和脏车入城现象。强化了对大湾垃圾处理场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市政设施维护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在主城区全面更新与石刻相称的青石道板近10万平米;加强了灯饰工程建设和日常维护管理,投资1800余万元,完成了迎宾大道300盏太阳能路灯工程;园林绿化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县绿化覆盖率达41.2%,人均绿地面积16.44平方米,环境更加美化,为春节、“五一”等节假日布展鲜花4万盆株;在五星大道、宏声广场、南门广场种植海棠树800余株。统一捕杀了野犬,城区内无家禽放养现象;城市交通进一步规范,基本无乱停乱放现象;通过努力,城市管理水平上了新台阶。
9、国家卫生县城巩固工作得到提升
在今年的国家卫生县城复核暗访工作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县长周波为指挥长,其它县领导任副指挥长,各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国家卫生县城指挥部,设置了指挥部办公室及综合执法大队等,按照《国家卫生县城标准》,广泛开展了国卫复核暗访的相关工作;并沿习多年行之有效的“四级联创”机制,县委常委分社区包干,深入社区督导国卫巩固工作,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全面整治,国家卫生县城巩固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加强督导检查
县领导经常深入到各街镇、部门、单位进行检查督促爱国卫生工作:对各单位组织机构的建立、爱卫月活动的开展情况、病媒生物防制效果、农村改水改厕的实施、卫生单位的创建、公共卫生与疾病控制的监管、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的整治等每个项目和环节都认真细致的检查。今年,XX县市政局制发了《关于印发XX县镇街市政管理目标考核评分标准的通知》,县政府组织监察局、市政园林局、县目标办、环保局、水务局等部门,对全县各镇街的市容环境卫生、市政卫生设施设备的使用及运行、垃圾的管理与处置、灯饰工程的管护、户外广告的整治、市政执法情况、园林绿化的管理、水源水的保护等情况进行了年终暗访和检查,通过督促与检查,各镇街卫生面貌得到全面改善,促进了城乡清洁工程的全面设施。
五、存在的问题
1.人们的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还有待进一步规范与提高;
2.城乡结合部和镇、村的卫生保洁还需加大力度;
3.长效管理等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