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畜牧调研】县畜牧食品局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调研报告

阅读数:580 文章字数:3643



县畜牧食品局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调研报告


为认真开展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布署,按照《县畜牧食品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同局分管畜产品安全监管的领导、具体执法人员一行对全县十个镇相关的养殖户、贩运户、畜产品经营户,进行了全县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调研。

一、2014年前三季度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20141-9月全县受理动物检疫申报2万余起,实施产地检疫疫6.97万头、屠宰检疫6.26万头,对检出病害猪和病害猪肉均进行了无害化处理。立案查处无检疫证明运输案件2起,共处罚金额1376.2元。对全县符合条件的54个规模养殖场(小区)进行了登记备案;查处经营假劣兽药案1起,处罚金额720.00元。截至目前,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054余人次,车辆305余台次。对全县饲料生产企业、养殖、经营使用环节监督抽样饲料产品24个,兽药3个样品,抽样产品统一送省进行检测。开展生猪瘦肉精拉网式监测工作2次,共检测适度规模养殖场(户)146个,其中生猪养殖场116个,肉牛养殖场18个,肉羊养殖场12个,共检测畜种1262头份,其中检测莱克多巴胺1262头份,检测沙丁胺醇1262头份,检测盐酸克伦特罗1262头份。生猪定点屠宰环节开展瘦肉精尿液快速检测工作进入常态化,截至目前全县屠宰环节共检测头1763份,其中检测莱克多巴胺1763头份,检测沙丁胺醇1763头份,检测盐酸克伦特罗1819头份,检测结果全部呈阴性。

二、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虽然近几年我县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责任事件,但我县畜产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非常有必要深入排查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扎实整改,确保我县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全县畜牧业健康发展,当前,我县畜产品不安因素还大量存在。

主要问题有

(一)认识不足,监管不够,执法不严。目前发生的动物卫生违法案件,不能按照法律程序严肃处对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没有全方位进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主体不到位,多部门分割执法,各自为政,互相扯皮,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分散和浪费,执法力度不够,不利于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二)屠宰场建设不规范。全县共有六个屠宰场,存在消毒、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健全;屠宰场规规章制度陈旧,卫生条件不达标,污水污物等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全;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卫生意识差,人员做不到持证上岗;长途运输的生猪未能按规定休息即屠宰,由此可能出现白肌肉;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工作开展不平衡,除生猪外,大牲畜交易市场不健全,每天有10余头(仅城区)左右的牛在城区周边进行屠宰,未经宰前检疫就上市交易,存在的风险极大;禽类的定点屠宰、加工、集中检疫工作基本没有开展,私屠乱宰时有发生,肉品质量安全问题诸多。

(三)兽药饲料经营单位不规范。对全县两家兽药经营公司的分销户进行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经营户对食品质量安全不够,购销记录不规范。规章制度和禁用药物名单虽上墙,仓储设施健全,但执行较差。

(四)畜产品经营市场不规范经营者产品来源不祥,制度不健全。部分经营者使用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产品。

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是对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乐足,不管是养殖户、屠宰场还是饲料兽药经营户,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认识偿够,畜产品安全意识淡薄,是畜产品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有的群众在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目前养殖户处理病死畜禽的方式是扔掉、埋掉、自己食用或低价卖掉,这是造成病害肉屡见不止的源头。

二是畜禽病死现象客观存在。近年来,我县的动物防疫工作普遍得到加强,养殖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畜禽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在饲养过程中,总有一定比例的畜禽发病死亡。一是不报告,二是处理不规范甚至加工上市销售和送进宾馆、饭店,这些是形成病害肉经营的基础条件。

三是加工经营活动可以牟取暴利。由于受利益驱动,个别食品加工店,、餐饮、饭店等收够经过加工的病害肉,以次充好,进一步加工或者加工成熟后销售。

四是畜产品经营市场不规范,畜禽产品交易市场经营不标准。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很大,再加上部群众包括宾馆、饭店购买畜产品,不知道查看合格证明,索要发票,又缺乏有关常识。这为经营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五是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不健全。近年来,虽然我县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但以传统习惯沿袭下来的养殖方式带来普遍的保守性和盲目性,还需要一支数量大、素质高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队伍去矫正、去引领。目前我县畜牧兽医机构改革较好,基层服务体系健全,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专业执法人员较少,这些都是影响了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四、应采取的措施及方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对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需要放心肉、放心奶,市场需要无公害、无污染的安全动物产品。近几年,畜产品病害、药残及人为添加违禁物品等问题,成为畜产品消费的敏感问题,也成为国际、国内社会关注的热点。为适应畜牧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完善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在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畜牧兽医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完善乡、镇、村级防疫服务队伍,提高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福待遇,增强对全县的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能力。

(二)抓好屠宰场检疫工作。按照检疫的要求,把好宰前检疫,宰后检疫,入库查验和出场检查关。加强人员培训,做到制度上墙。动物检疫员在实施产地检疫时,严格按照被检动物必须有免疫标识、确系来自非疫区、临床检查健康、必要的实验室检验项目结果为阴性等条件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动物检疫员在实施屠宰检疫时,必须严格查证验物,认真做好宰前检疫、宰后检疫和染疫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畜禽必须凭有效期内的检疫合格证明,畜禽产品必须凭有效期内的检疫合格证明、验讫标志进入市场交易。对猪、牛、羊等牲畜实行免疫标识制度,凡没有免疫标识的,按照国家规定,一律不得上市。

(三)落实工作责任。畜牧食品局要把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落实相关责任制度,并与各站、所检疫监管人员、屠宰场、兽药饲料经营单位层层签定责任书,责任落实到人,任务明确到人。加强执法队伍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增强执法观念,规范执法行为,实行文明执法,树立行业新风,建立一支政策法规水平高、业务技术能力强、廉洁高效的执法队伍。对违规执法造成损失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及有关领导的责任

(四)抓好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动物防疫水平,抓好口蹄疫、禽流感、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确保存栏畜禽强制免疫率达100﹪。免疫抗体检测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真正构筑起坚固的免疫保护屏障,最大限度地减少畜禽的死亡率。

(五)大力推进健康养殖方式的转变。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畜牧生态养殖小区,扶持农户建设标准化饲养场,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规模化饲养程度,提高畜禽饲养水平和动物防疫水平。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畜产品生产各环节的管理。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打假整治活动,建立和完善集中打假与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坚持标本兼治、治标要治本的原则,通过定期检查和抽检等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整顿和规范饲料、兽药和畜产品生产经营秩序,保证最终畜产品的质量和消费安全。

(六)切实加强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畜牧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既是当前的一项紧迫工作,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方式,广泛宣传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有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让广大群众要认识倒畜产品质量安全对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又要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意识,从自我做起,自觉做到不销售病死畜禽,不购买病害肉,更不从事收购、加工病害肉,敢于同从事病害肉经营的各种违法行为作斗争,形成全社会推动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氛围。

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需要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努力,重点是加强畜产品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联合监管,确保上市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各级畜牧部门要积极会同计划、财政、经贸、科技、法制、卫生、工商、质检、环保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齐抓共管。

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探索,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将我县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