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县城乡建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一、城乡建设“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达5.3亿元,投资建设的重点是道路新建和改造、排水管网建设、园林绿化、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先后进行了旭华道、春曦道、翠湖公园、朝阳道绿化提升改造、曙光道绿化提升改造等工程,改造、新建道路面积28.2万平方米,完善提升了县城道路交通功能;铺设排水管道4.6万延米,完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增绿化面积79.43万平方米,县城绿化覆盖面积达570公顷。铺设供水管道5万延米;县城集中供热完成投资2.7亿元,县城集中供热面积达524万平方米;天然气投资1.5亿元,铺设天然气管网74.15公里。
(二)小城镇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进行了中心镇示范建设,以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辐射、带动全县小城镇和村庄建设。全县小城镇完成总投资83.052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2.59亿元;住宅投资35.878亿元,建筑面积251.06万平方米;公建投资10.958亿元,建筑面积66.1万平方米;工业投资12.914亿元,建筑面积136.61万平方米。
(三)建筑市场秩序规范稳定。按照“明确主体、落实责任、严格执法、综合治理”的要求,完善建筑市场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狠抓了建设项目招投标、工程监理、工程质量的管理,对建筑工程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严格“一站式”审批制度,落实办件的全程代理制,工程报建、招投标、合同审查、工程监理、质量监督、施工许可证发放率均达到100%。开展了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活动,重点对规避招投标、施工挂靠、无证施工、建材市场、工程监理、安全施工和工程质量进行执法大检查,确保了工程质量。
(四)投资机制进一步创新。为缓解资金制约矛盾,从4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是引资兴“城”。积极吸引外商、有实力的私营企业参与县城新区建设。二是以股筹资。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司管理,对供水、供热、燃气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公司化经营、企业化运作。三是激活民资。在县城老区部分市政基础设施的改造、改建中,采取“谁出资、谁受益”的形式,挖掘民间资本,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四是以贷融资。积极筹划就县城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公益设施等大型建设项目向银行申请贷款,为城乡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
二、存在的问题
突出表现为:城建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城建物质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小城镇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辐射和带动功能不强。
三、“十二五”期间城建事业主要任务
城建事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上,坚持…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一三四三五”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结合静海县空间战略规划布局,以着力推进“两城三区六园”及示范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促进城乡建设全面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一)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静海新城载体功能
按照静海新城规划和城市设计方案,“十二五”期间乃至到2020年,静海新城规划控制区面积达到86.6平方公里,新城规划总用地40.29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30.6平方公里,按照规划定位,静海新城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天津西南部现代制造业、物流业基地和生态宜居新城。
——加快静海新城基础设施建设。依据总体规划标准,解决东西两城不畅的通道问题,建设一批具有现代化标准的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提升设施档次。静海新城道路由目前29条,“十二五”期间增加至36条,计划投资8亿元,建设和改造宇纬路、宙纬路、曙光道、春曦道、胜利大街等19条(段)道路和西城北排水泵站、东城北排水泵站2个排水泵站(具体项目见附表一),对新建和扩建的道路实行道路、便道、绿化、给水、排水5同步,随着新道路建设和老道路改造使排水管网达到雨污分流。
——加强供水建设。立足“城镇建设,供水先行”的思路,坚持保证供水安全、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互促共赢的原则,重点发展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团泊新城、静海镇北环工业园、唐官屯物流加工园、大邱庄工业园等区域的供水,扩大供水规模,推进多水业发展,加强管理,提高供水服务水平,促进供用水和谐,为静海经济开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集中供热与天然气工程建设。静海新城新增入网面积427万平米,团泊新城新增入网面积1200万平方米,静海新城区域内,北环、北海区实现供热管网全覆盖,新建两台116MW供热锅炉,完成投入5.0亿元,团泊新城主要区域实现供热管网全覆盖,新建秸秆烧热电联产机组和两座供热锅炉房,实现投入20亿元。燃气供应以安全、环保、健康为原则,以保证平稳供气为指导思想,积极发展民用及商用等下游用户,以发展团泊新城、大邱庄镇、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用气为主要工作,建设中低压天然气管线,同时维护好现有高中低压管线的安全运行。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构筑农村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以2个新城和3个中心镇为重点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抓好各重点工程项目的落实,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科学构建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全面提升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公用设施和人居环境的档次与水平,努力把我县星罗棋布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成以新城………的现代化城市集群。
——规划格局。到2015年,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构建新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五个层次紧密关联的现代城镇体系,把2个新城、3个中心镇、11个一般镇、45个中心村、23个基层村,初步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现代化的中、小城市和新型小城镇;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2011年—2015年)5.6万人,城市化率达到70%,城镇绿化率到达45%,人均居住面积35平方米;把规划保留的村庄建设成为经济雄厚,公共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良,社会秩序和谐,各具特色,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
——建设投资。2011年计划完成各类建设项目总投资61.14亿元,小城镇完成建设投资26.9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89亿元,积极争取市补资金用于独流镇、王口镇、唐官屯镇、大邱庄镇、子牙镇的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计划完成我县各类建设项目总投资65.98亿元,小城镇完成建设投资28.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26亿元,积极争取市补资金用于独流镇、王口镇、唐官屯镇、大邱庄镇、子牙镇的基础设施建设;2013-2015年,全县各类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85亿元,小城镇建设计划投资36.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23亿元,以大邱庄等5个中心镇为主的道路及排水工程建设项目。
——宅基地换房建设。十二五”期间,计划实施宅基地换房项目5个,具体包括团泊镇示范小城镇、子牙镇示范小城镇、静海镇宅基地换房项目、大邱庄镇宅基地换房项目、蔡公庄音乐小镇,其中:大邱庄镇宅基地换房项目共涉及26个村街,还迁住宅面积200万平方米,其中配套公建项目2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92亿元;静海镇宅基地换房项目共涉及8个行政村,还迁建设面积74万平方米,其中配套公建1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2亿元;蔡公庄音乐小镇项目共涉及18个村,还迁住宅面积120万平方米,其中配套公建15万平方米。
——公用设施。进一步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逐步完善道路、能源、给排水、供热、垃圾处理、电信等设施,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生产条件和居住条件。今后几年,我们将把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两城及独流、王口、唐官屯、等3个中心镇上,提高重点镇的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天然气”、“安全饮用水”入镇和集中供热。
(三)建筑市场完善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宏观调控的资源配置方式
调整建筑经济关系,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建筑市场管理、运行机制。
——加强对业主行为的监管和规范,严格执行法定建设程序和制度。严格履行工程招标投标制度。充实和完善评标专家库,推进省、自治区域评标专家库联网,并逐步实现全国联网。健全完善企业信用约束机制。对已完工工程项目有违反合同约定拖欠工程款的,对其新建工程项目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对开发建设的项目工程质量低劣、发生重大工程质量事故,不执行法定建设程序的,限制其新开项目,并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管理。研究制订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检查办法,规范检查的内容、方法,检查工作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严格建筑市场的准入和清出管理。继续开展对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的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转包、违法分包和挂靠等行为,规范分包活动,研究制订施工总包、分包管理办法和施工专业分包、劳务分包合同示范文本。
——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加强对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建立科学的工程质量检查和评价方法。严肃查处工程勘察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行为。
——改革资质管理办法。运用市场机制和手段,清理和减少行政设定企业资质等级的做法,使企业资信逐步过渡到依靠市场信誉和经营业绩来获得。
四、保障措施
为确保城建事业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必须坚决贯彻城市建设事业改革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全面提高建设职工队伍素质。
(一)积极推进依法行政
把搞好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作为工作的重点。增强建设系统各级各执法部门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扩大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范围,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公众知情权。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开展行政执法队伍整顿工作,加大对执法队伍自查自纠工作的力度,实行执法责任考核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把可以投入市场运营的基础设施、市政设施推向市场,以水、气、地、热等经营性项目为依托,面向企业法人和社会自然人募股筹资,实行多元化开发、市场化经营;经营性的公用事业,以调整完善价格政策为切入点,鼓励吸引外资和社会各方投资。经营好城市无形资产,合理开发利用供水、供气、供热等有经营收益的城市资源,公用事业的营运权通过转让、出租、拍卖等方式,实现城市无形资产的有偿使用。
(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突出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基本形成适应发展要求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执行和完善各项管理法规和标准,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于公益性较强的行业,强化政府的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建立更为科学、规范的价格、服务质量、监督控制机制,确保以公众利益为主的政府目标的实现。
(四)加快人才培养
完善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从业资格鉴定制度,争取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列入资质年检范围,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岗位培训工作,推行劳动预备制度。逐步实现关键岗位、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大力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全员安全意识、自我防护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改善工作条件,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建立规范化的在职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发展以新技术、新成果、新规范等方面为重点的继续教育,结合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开展培训,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加强对各类培训机构培训质量的评估检查,促进提高培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