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未来五年,是哈尔滨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有效实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根据《哈尔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黑龙江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了科技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市科技综合实力和支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3%;高新技术产值占全省50%以上,有效发挥了全省科技创新先导的龙头作用;哈尔滨市成为东北三省唯一的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连续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试点城市。
(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获批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1708项科技成果获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级奖励68项,占全省76.4 %,省部级奖励1270项。累计申请专利25035件,是“十五”的2.2倍,授权专利13294件,是“十五”的2.5倍,分别占全省的61%和54.6%。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科技资金6亿元,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042项,解决关键技术瓶颈2800余项,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64个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和511个列入省科技计划项目,累计争取资金40余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200余亿元,不仅极大地拉动了研发投入增长,实现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还实现了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042亿元,是“十五”末期的2.8倍,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值的51.8%;“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3.2%。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和高效节能与环保、现代农业等六大高新技术领域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培育发展了风电机组装备、LED照明、混合动力汽车、铝镁合金生产加工、农作物新品种、优质动物疫苗和现代农机装备7条高新技术产业链;获批铝镁合金新材料、发电设备、汽车制造、新医药、抗生素、特种材料及特殊加工、新媒体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为科技部批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最多的城市。
(三)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载体和创新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形成了以技术研发、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科技投融资等五个平台为基础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大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力度,加强研究开发条件能力建设,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35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6个,“十五”期间累计解决关键技术瓶颈875项;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3户,其中国家级6户,省级39户,市级18户,推动了高新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42个,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到4家;在孵企业2176家,毕业企业783家,培育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技术合同交易额跻身全国技术市场前列,2010年实现50.9亿元,是“十五”末期的4.1倍,占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的95.4%,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2.6%,哈尔滨市技术市场批准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基地。培育了19户拟融资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了泰富实业在美国成功上市,实现500万元投入、2700万元合理退出,成为东三省首个科技风险投资成功范例;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实现我省企业7年来国内上市零的突破。
(四)引进消化吸收水平进一步提升。从2006年开始,由国家科技部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哈尔滨国际科技成果展交会”(哈科会)已成功举办三届,累计展示项目4200余项,签订合作协议504项(在哈项目424项)。目前,有118项哈科会签约项目在我市进入合作研发和产业化阶段,哈科会已成为服务全市、带动全省、辐射全国的国家级对俄科技合作高端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国际科技合作渠道不断拓宽,建立了9个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和5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乌克兰教科部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组建了中白技术转移创新中心;成功举办“中俄年远东科学院科技成果展示对接会”、“中国白俄罗斯科技成果展”、“中国哈尔滨韩国周科技成果展”,分别签订协议32项、63项和80项,促进国际高端技术向我市转移;与美、日、韩、欧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的科技项目的攻关和产业化进程顺利。一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实现国家高端站位。
(五)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出台《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14条)和《哈尔滨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从战略导向到具体措施,全方位营造了良好创新环境;出台八条措施,对新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增量发展。以推进企业技术开发费按照150%税前抵扣、政府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等政策为重点,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创新政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进一步调动了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通过对运用发明专利进行资助,促进了适用高端技术的知识产权化。增设并实施了区、县(市)重大产业化、产学研合作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科技创新人才等科技专项,形成了覆盖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科技计划支撑体系。
(六)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创立并坚持“5+3”立项原则和24小时在线申报制度,确保符合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好项目第一时间得到科技支持。建立了“分段运行”项目生成机制,促进了立项、评审、决策、执行各环节相互协调与制约,提高了项目生成质量。创新了“第三方”评审的评价机制,实行了网上评审、随机遴选专家、现场验收项目,更有效地确保了项目管理公开、公正、公平。建立高效安全的资金使用和监管机制,坚持重大项目公开招标,实行项目资金分期拨付、区、县(市)重大产业化项目资金有偿使用和项目阶段性评估等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高效,切实发挥科技经费四两拨千斤作用。科技管理机制改革创新得到中纪委、科技部和省市高度肯定,提高了服务质量,在全市予以推广。
“十一五”以来,科技工作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成效显著增强,但与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提出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六大高新技术领域发展速度不平衡,“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需在“十二五”时期有针对性地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科技整体竞争能力,为我市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在全省继续发挥科技创新先导的龙头作用。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超前部署,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一批前沿技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高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突出重点。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从实际出发,凝练和筛选全市重大技术需求,明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和创新能力建设重点,集中力量,合力攻坚,以局部发展带动整体跃升。
——优势集成。以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载体,通过产学研合作,集成科技实力和产业基础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支撑发展。以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为重要手段,通过科技攻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突破、优势产业做强和新兴产业培育,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哈尔滨市科技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1、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2、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到2.7%,全社会研究和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比重达到60%以上;
3、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高新技术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的比重达到40%以上;
5、形成全国对俄科技合作高地和区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辐射基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0项;
6、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专利结构进一步优化,发明专利申请占申请总量的比例稳定在40%以上,职务专利申请占申请总量的55%以上。
三、“十二五”科技发展重点任务
按照上述发展目标的具体要求,通过重点任务的实施,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科技力量布局,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机制与服务体系,使我市成为带动全省、辐射东北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一)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1、重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
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对我市重点高新技术领域中的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尽快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装备制造
●大型潮汐电站水轮发电机组、300MW以上等级抽水蓄能机组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百万千瓦及以上等级超超临界火电装备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F级重型燃气轮机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核电主泵电机、核电阀门、核电站巡检及设备维护机器人等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
●高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设计与制造技术;高效节能汽油、柴油发动机设计与制造技术。
●大型飞机发动机轴承、航空航天轴承、精密陶瓷轴承、高速铁路客车轴承设计与制造技术;大型数字化精密量仪设计与制造技术;数控刀具、精密复杂刀具设计与制造技术。
●大型精密数控机床设计与制造技术;高性能数控加工中心设计与制造技术。
●大马力拖拉机及新型配套农机具技术。
(2)航空航天
●重型直升机、新型支线飞机设计与制造技术;特种飞行器、无人驾驶飞行器设计与制造技术;飞机发动机及传动系统、配套部件关键制造技术。
(3)新材料
●高纯、高强、高韧、耐腐蚀铝合金板材制造技术;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铝钢复合板轧制/扩散复合连接技术。
●国产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造技术;高性能基体树脂及特种结构胶粘剂制造技术;高性能工程塑料制造及焊接技术。
●超超临界电站锅炉用新型热强钢制造技术;大型关键零部件焊接技术;新型功能材料制造技术。
●新型发电设备绝缘材料制造技术;高纯甲硅烷制备技术;高纯度多晶硅材料制造技术;高性能耐磨、耐腐、耐高温涂料技术;环保型可降解材料制造技术。
(4)电子信息
●高速、高频、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技术;高可靠、低成本集成电路封装技术。
●高精度传感器及敏感元件制造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系统及可测性设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应用技术;新型电子器件测试技术。
●汽车故障在线检测与诊断技术;多功能车载导航通信系统;汽车发动机控制技术。
●可信网络计算平台与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嵌入式软件及软件服务技术;信息网络安全保障技术。
●物联网及其应用技术;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数字化企业管理技术;智能信息处理和控制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
(5)新能源
●太阳能集热及其综合利用技术;高效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设计与制造技术。
●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及配套部件设计及制造技术;风电场远程监控技术。
(6)环境与生态
●化工、食品、医药等行业污染减排和“零排放”技术。
●污(废)水处理的污泥减量及资源化实用技术。
●寒冷地区小城镇实用污水处理技术。
●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
●生活垃圾堆场稳定与堆场生态修复技术。
●工业锅炉低氮燃烧关键技术。
●小流域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农村畜禽粪便处理实用技术。
●大气细微颗粒物排放特性与减排关键技术。
(7)生物工程及新医药
●新型疫苗,重组蛋白及抗体、肽类药物,新型诊断试剂及试剂盒;血液制品及相关产品。
●中药创新药物研制,中药优势大品种二次开发(新适应症、新制剂);中药活性组分筛选;中药安全性评价。
●化药创新药物;抗感染类、心脑血管、抗癌症、重大传染病等治疗药物;重大工艺技术创新的药物(大幅度降低现有药物生产成本、节能降耗明显、大幅度减少环境污染);药物中间体(市场急需、有较大出口创汇潜力)。
●缓释、控释技术;超滤、超临界萃取技术。
(8)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
●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严重威胁人体健康重大疾病的诊治技术。
●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干预技术。
●艾滋病、肝炎、人畜共患病等重大传染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刑事案件网上侦察警用地理信息技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相关检测技术;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报及应急处置关键技术;肉及肉制品保鲜及品质控制技术;天然绿色食品添加剂技术;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及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控制技术。
(9)现代农业
●优质、高产、多抗水稻、大豆、玉米专用新品种选育及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优质、高产、抗病虫蔬菜特色新品种选育技术;极端气候变化农业防灾减灾预警体系建设和应急对策关键技术;农作物主要病虫草害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治技术。
●主要畜禽新品种选育、改良技术;畜禽、水产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技术;动物新型、重大疫病综合防控技术;新型高效兽用疫苗、诊断技术及产业化工艺;高效、广谱、副作用小、残留时间短、多种剂型的中兽药技术。
●生物肥料及生物农药技术;水分高效利用与土壤养分调控技术;保护性耕作及低碳农业高效生态技术;退化农田修复治理技术;新型肥料缓释、控释、增效技术;环境友好型农药开发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
●玉米、马铃薯等淀粉基原料精深加工利用技术;大豆蛋白产品延伸开发利用技术;稻米细化分级及碎米、米糠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特色肉制品加工及畜禽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
●生长因子、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等饲喂奶牛调控技术;功能性乳和乳制品开发技术。
2、超前储备一批前沿技术
重点围绕六大优势高新技术领域,对于符合高新技术前沿发展方向、有利于产业技术升级、对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前沿技术进行超前研究,为长远发展提供后续支撑。
(1)装备制造领域。高温气冷堆氦气轮机研制(第四代核技术),更高参数等级超超临界机组技术,超精加工及微小加工技术。
(2)电子信息领域。射频技术,新型传感器设计技术,低功耗高速物联网结点技术,大规模结点互通互联技术。
(3)生物工程及新医药领域。药物拆分合成技术,生物药药物设计技术,新型疫苗,抗体制备技术,基于干细胞的人体组织工程技术,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
(4)航空航天领域。月球车移动子系统及空间机械臂技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空间通讯技术,控制与导航技术。
(5)新材料和高效节能与环保领域。核级焊接材料技术,高强度高塑性Mg-Al基镁合金制备技术,铝镁合金防腐涂层制造技术,高效光伏转换技术,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生物柴油、燃料电池技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
(6)现代农业领域。精准农业关键技术、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动物体细胞克隆、转基因技术,动物基因工程疫苗构建技术,新发、外来动物疫病诊断及防控技术,绿色高效植物源农药创制技术。
(二)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1、重点领域突破
对于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高新技术领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产业化关键技术瓶颈,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发展能力的新跨越。
(1)装备制造。重点支持大型精密量仪、专用数控切割设备、大型风电轴承、大型重载轴承、高速列车及城市轨道交通用高速轴承、大型海水淡化装置、城市轨道交通用直线电机、高速重载码垛机器人和大马力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
(2)新材料。重点支持碳纤维原丝制备及碳化、PBO高强纤维、高性能航天航空用胶粘剂、环保型胶粘剂、磷化锗锌晶体生长器件、超大规格铝合金板/带材和锻件制品、大型复杂镁铝合金锻铸件、高强高效焊接材料、镁锂超轻合金型材。
(3)新能源。重点支持多晶硅/非晶硅等太阳能光伏转化材料、太阳能电池生产专用设备、光伏发电用逆变器及控制器、重型及微型燃气轮机、新型天然气气化机组、天然气燃驱压缩机组、新型超声波采油装置。
(4)现代制药。重点支持创新药物研制;中药活性组分制剂;体外诊断试剂及试剂盒;抗病毒、抗感染、治疗心脑血管的化学合成原料药及其制剂。
2、优势产业做强
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形成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加强技术系统集成,使高新技术迅速地转化为富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
(1)电站设备。重点推进百万千瓦以上等级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大功率热电联供汽轮机、大型空冷发电机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褐煤锅炉、大型汽轮机叶片精铸、大型锅炉激波吹灰装置、大型水轮发电机高压油顶起装置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进程,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站装备产业集群。
(2)飞机。重点推进先进民用直升机发动机、传动系统、翼型结构、辅助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引进和自主开发飞机舱等高端飞机部件制造,发展Z9系列飞机和HC120轻型直升机改进改型、运12系列飞机低成本精品的研制、新型地效飞行器、小型飞碟、小型飞机、重型直升机等重大高新产品及其配套产业。通过整机研制、产能升级,带动航空配套及新材料等相关产业发展。以民品航空器为突破口,壮大航空器产业规模。
(3)电子产品。重点推进高性能电子元器件和材料、机载航电系统集成、车载智能电子专用芯片、燃料转换装置、精密数控系统、自动测试系统及虚拟仪器;光学互感器、大功率变频电源、并行数据库服务器、数字广播发射接收设备、智能化传感器等产品的产业化,打造针对我市重点产业配套的电子产品产业集群。
(4)绿色食品。重点推进绿色、有机农业深加工技术提升,加快寒地特色农副产品二次增殖,提高农产品和副产品附加值。在粮食、油料作物、果蔬特产精深加工以及畜禽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加大攻关和产业化力度;通过保鲜、风味和质量控制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培育地域品牌高端产品。
(5)农业新品种及兽用疫苗。重点推进农作物及畜禽新品种选育,提高哈丰、东农、黑农、华系大白猪等系列优质品种覆盖率;突破动物用疫苗关键技术,实现禽流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要动物疫病疫苗及诊断试剂的产业化。
3、新兴产业培育
加速新兴科技领域与优势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着力在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使其尽早成为我市优势产业。
(1)风电。重点发展1.5MW级半直驱式、永磁直驱式风电机组的规模化生产,同时,按照高起点、高性能、大容量的要求,重点开发2.5MW及以上等级的高端大型风电机组,加快实现发电机、变流器、桨叶、齿轮箱等风电部件产品的属地化配套,进一步完善风电产业链条,推进风电产业化加速发展。
(2)核电。重点发展核电蒸发器、百万千瓦级常规岛汽轮发电机组及大型辅机、核电泵阀等装备研制,推进核岛主设备二代改型、三代及高温气冷堆蒸发器、稳压器、非能动余热换热器及压力容器、大型空冷等主导产品的开发,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实现关键设备设计自主化。
(3)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大力推进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车用电机及电控装置、电源管理系统等配套部件研制,加快完善混合动力汽车产业链。
(4)新媒体、软件外包。重点发展电子政务及商务、空间地理信息、动画游戏制作、服务外包、数字内容传播等软件产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5)物联网。重点突破RFID、传感器、智能信息处理和网络互联关键技术,发展物联网终端设备,加快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绿色食品、环境保护、石化、制造业等行业的应用,加快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 “三网融合”技术与产品研发与应用。
(6)光电子。重点发展太阳能集热及发电系统、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LED大尺寸蓝宝石衬底材料及碳化硅材料、大功率LED芯片、大功率LED封装及照明灯具、LED照明监控系统、LED汽车灯具。
(7)节能环保。重点发展洁净煤技术,大力开发洁净煤炉内节煤、除烟尘、固硫、除氮氧化物等特效添加剂新材料;开发汽车尾气净化、炼化废水处理及回用成套装置、工业废酸集中处理技术装置、电镀废水处理技术装置、电子废物处理技术和资源化;供热节能系统技术集成,开发大型节能电机及水泵、电力无功补偿装置。
(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有效整合、集成我市科技资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大学大所的原始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创新载体作用和创新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的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
1、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推进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明显增长。激发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引导企业制定并实施企业创新战略,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等内在机制。将创新能力建设纳入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市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激励机制。
2、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服务功能,以资源开发利用和新兴产业培育为导向,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和科技投融资五大平台建设,不断提高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功能。以建立共享机制………,以整合创新资源为主线,对全市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促进高效配置和系统集成。通过技术研发平台,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通过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和大型科研设备全社会共享。通过科技企业孵化平台,重点发展一批专业孵化器,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技术交易平台,重点提升哈尔滨国际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哈尔滨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通过科技投融资平台,积极推进中小型科技企业上市融资的进程。
3、加强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和项目资金支持力度,以现有7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完善产业链和技术服务体系,增强“研发创新、集聚示范、辐射带动”功能,打造核心技术领先、创新成果集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高地,使其成为创新创业的载体,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升我市经济综合竞争能力。
4、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完善创新人才引进的政策和措施,建立跟踪服务机制,支持各类科技创新人才携带高技术成果来我市开展科技合作研发和产业化活动。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引导各类人才向我市集聚。拓展创新人才培养范围,着力解决企业创新人才缺乏、农村实用人才不足等问题。鼓励支持高校科技人才进驻各类园区创业,鼓励科技创业者以知识产权、专有技术、高新技术成果等非货币财产出资注册一般性公司,并给予最大优惠政策。形成一支以“两院”院士、学科带头人为主体的创新领军人才队伍,带出一批优秀的创新团队,培养一批中青年创新型人才骨干队伍。
四、“十二五”科技发展保障措施
(一)推进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按照科技部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要求和我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扎实有效地推进创建工作,结合市委市政府“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积极组织实施好城市战略创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能级提升、企业主体培育、对外开放拓展和科技惠民支撑等“六大创新工程”,高标准完成试点工作任务,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促进科学发展。
(二)强化自主创新政策导向。结合国家和省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有关科技和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政策,配套出台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产业技术、政府采购、人才引进、扩大国际科学合作与交流等优惠政策,完善有利于我市科技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推进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发明专利运用后补助等政策为重点,全面落实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
(三)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共同投入的市场化新型投融资多元体系。保证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自2011年起,市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从1亿元增加到1.5亿元,在此基础上逐步增长,并确保专款专用。将区、县(市)财政科技投入使用情况纳入领导班子考核体系。逐步增加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鼓励设立和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建立多渠道的产权社会化机制,鼓励转让并购,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
(四)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发挥我市对俄及独联体国家的区位科技合作优势,着力打造哈科会成为高端技术转移平台,不断扩大哈科会区域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建设哈尔滨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服务基地,整合对俄科技合作中心和基地科技资源,重点建设好对俄科技合作基地,充分发挥哈尔滨对俄科技合作产学研技术联盟的作用,促进高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进一步加强与韩国、日本、欧美等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
(五)加强知识产权培育保护和运用。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建设,重点开展大中型企业知识产权培育,提高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水平,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建立知识产权创造的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培训和执法保护工作力度,把人才战略、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相结合,推动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和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六)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解决好“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存在的瓶颈问题,深入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大所为支撑,以政府为引导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六大高新技术产业联盟和若干个产业技术联合体。以科技项目为纽带,由龙头企业领衔,以上下游配套企业为骨干,以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支撑,成员单位合理分工,联合协作开展科技攻关和重点新产品开发,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竞争,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七)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和氛围。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利用科普场馆和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开展科技宣传,建立一批科教、科普示范基地,拓展社区科普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支持科普事业,形成多渠道科普工作投入体系。加强科普创作队伍和科技教育队伍建设,吸引各类专业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积极办好“科技活动周”、“农民科技节”、TRIZ理论培训等有影响、有特色、效果好的各类科普活动,有效利用全国科普日,世界知识产权日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技素养,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重视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