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开选拔交流干部工作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截止到今天,全市国税系统机构改革共完成两项阶段性工作任务:一是顺利完成公开选拔局(处)长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工作;二是中层干部调整交流工作已经结束。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对上述两项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阶段机构改革工作提出设想,对新提拔的干部进行一次集体谈话。这次会议之后市局机关不再召开专门会议,以这次会议代市局机关的会议。同时,今年各基层局的正职变动较多新到的正职到了以后为前任做好离任审计准备工作。下面,我代表市局党组讲五点意见。
一、公开选拔局(处)长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工作组织严密、运转高效、特点突出
此次公开选拔局(处)长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严格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相关制度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公开选拔工作实施方案》,经过群众推荐、民主测评、笔试、面试、党组票决、组织考察、任前公示等程序,确定了8名正局(处)长级干部、4名正局(处)长级后备干部和34名副局(处)长级干部(磐石和舒兰的副处级干部待定)、12名副局(处)长级后备干部。总体上看,干部选拔任用做到了精心筹划、周密实施,整个过程紧张有序、运转高效,具体有以下八个特点。
(一)广大干部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是选拔工作成功的基础和关键
公开选拔工作从酝酿出台方案、正式启动到整个实施过程,自始至终得到了广大干部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这是此次选拔工作顺利开展并获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这次选拔取得一定性的成功,与全体干部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在投票中的公平公正有直接关系。
(二)方案制定充分发扬民主
干部选拔是全局关注的焦点,要尽可能兼顾到不同层面、不同经历、不同特长干部的利益,让老同志不寒心,让年轻同志有信心,这是市局制定《公开选拔工作实施方案》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为此,市局在方案正式出台前广泛征求意见,共召开各层次座谈会22次,方案定稿前修改了15次。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倾听最广大的群众的呼声,尽可能完善方案的每一个细节,真正体现集中群众智慧、充分发扬民主。尽管我们征求这么多次意见,但在后来也听到有的同志反映,说方案有不完善和不合理的地方,但这只是个别声音,不代表主流。
(三)严格贯彻《公开选拔工作实施方案》
方案一旦正式公布,整个实施过程严格按照方案进行,充分体现了选拔工作的严肃性和实施程序的规范性。这次方案制定后,在执行过程中和执行后看,应该说仍然有些纰漏、仍然有误差,一会我还要细讲。但是既然制定了方案,我们必须按照严格既定方案执行。
(四)坚持公平竞争、公正公开原则
一是公平竞争。此次干部选拔任用,按30:25:15:30的比例合理分配民主测评、笔试、面试、党组票决四个环节所占分数比例,充分体现了群众公认、竞争择优、党管干部的原则。民主测评实行幅度量化(40-100分)打分,有利于科学、客观、全面地评价干部。笔试试题从《干部培训题库》中机选抽取,作文聘请系统外专家命题,面试评委由市局班子成员和系统外专家共同组成,通过上述系列措施,尽最大可能为所有竞聘者提供一个公平竞争、展示能力的平台。
二是客观公正。此次干部选拔工作从系统实际出发,适当放宽了年龄和任职时间限制,将竞聘范围扩大到基层副科长,同时又对副科长竞聘在群众推荐、入围比例上做了一些补充规定。对军转干部实行了特殊的规定。
三是过程公开。市局网站设立“系统机构改革专栏”,公开每一环节的具体时间、内容、方法、要求、注意事项,抽调新录用公务员负责统计工作,第一时间公布各环节成绩,市局班子成员担任笔试巡考,网上公布笔试试题答案,留出半天时间供竞聘人员查分,面试随机抽号,全程录像,邀请基层干部监督计票工作,保证了竞争上岗各环节进程“阳光操作”,置于广大干部的监督之下。
(五)民主测评形式充分体现客观公正
民主测评单独设立“投票区”,实行“拉单桌”投票,保证投票人有充足时间、不受干扰地行使民主权利,保证测评结果客观公正,真实体现民意。这个方式是我们这次机构改革测评中在全省首创,对这个举措大家评价特别高。任何一件事情都具有双重性,有正的一面和反的一面,但对这个举措大家认识是一致的。如果我们将测评票拿到处室、科室去评,必然有些情况不好办,一个处室的人不好评。这种方式是这次选拔工作中的一个成功亮点,也是大家非常拥护的。
(六)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
市局党组多次重申:对找人说情的,在干部使用上“一票否决”。这次干部选拔任用,仍有个别人托关系、找门路,甚至找到上级领导,给我和其他班子成员施加压力。对于这种不正之风,市局党组也在这个问题上高度一致:严格按照既定方案履行各项程序,保证干部选拔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坚持竞争择优、任人唯贤,坚决顶住压力,刹住跑官、要官、说情这股歪风。
(七)领导干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得到优化
竞争上岗之后,全系统中层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系统处级干部平均年龄45.6岁,比竞争上岗前下降了1.3岁。其中:正处级平均年龄47.3岁,比竞争上岗前下降了1.1岁;副处级平均年龄44.8岁,比竞争上岗前下降了1.4岁。处级干部中大学学历107人,占76.9 %,比竞争上岗前提高了7.1 %。
二、中层干部调整兼顾工作需要和个人意愿,得到绝大多数中层干部理解和支持
公开选拔工作结束后,市局对中层干部进行了调整。调整过程中坚持以下12条原则。
(一)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党组集体研究决定。这次对中层干部任职的酝酿考虑过程中,本周三上午8点开的党组会,提前在周一早晨8点40分就把调整干部所有的单子发到市局党组各位成员手里,大家有什么想法充分议论,对这次涉及的干部进行充分酝酿基础上确定各岗位人选。
(二)从酝酿、谈话到党组讨论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从一开始就没想保密,在阳关下运作,不搞“小动作”。我认为研究干部没有什么可以保密的,从一开始就没有保密。
(三)坚持不受外界干扰原则。
(四)机关正职处长调整注重专业特长和工作实绩的原则。就是尽量地人尽其才,使正职处长和基层尽量保持你擅长做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市局机关不能有“政治家”当处长,却忽略了专业需要和实干精神。这次用人市局党组尽量突出本人特点和专长,擅长哪些就安排哪些工作。
(五)正职局处长绝大多数进行岗位交流的原则。
(六)各基层单位主管税政副局长进行交流的原则。
(七)副职配备充分听取所在单位部门正职意见的原则。市局党组重视听取正职的处长、局长的意见进行配备副职,促进班子形成合力,有些年轻的后备干部直接被正职选走了。
(八)班子成员存在矛盾,调整时尽量回避的原则。
(九)充分考虑正职后备干部全面发展需要的原则。正职后备干部中黄赞和薛茗文2名同志没有市局机关的工作经验,调到市局机关。张晓河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安排到丰满区国税局担任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荣国没有外县工作经验,安排到舒兰。
(十)尽量保持与原部门工作关联和连续性的原则。
(十一)充分考虑优势互补,增强班子整体合力的原则。
(十二)充分考虑班子年龄结构,注重“老中青”结合的原则。调整工作主要从工作需要和有利于干部成长出发,同时充分征求个人意见,得到了绝大多数中层干部理解和支持。这次中层干部调整,正职同志、尤其是老同志,对市局党组和我本人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对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但在干部调整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的副职在调动过程中向党组要求这要求那、要求得非常多。总的看,应该说,正职领导干部,无论是过去提拔的还是现在提拔的,各方面素质能力都比较好。
三、在公开选拔和干部交流工作中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人事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波及面广、涉及众多人切身利益的复杂工程。目前这种方式的机构改革,本身就存在很多弊端,改革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和纰漏是正常的,不出问题反而不正常。以我们吉林市国税局为例,一个这么大的单位7年干部不调整,一调整变动这么多人,这种状况正常吗?这次公开选拔,提拔使用和列为后备干部达到58人,调整干部达到66人,这些都是非正常机制下的非正常措施。这种现象非常不正常,人员选这么多,一调整就调整这么多,必然造成难以把握。
公开选拔和干部交流工作已经结束,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存在的纰漏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思。这次也听了大家的意见,我认为对干部的提拔成功与否,提拔的干部没有发言权,主要听没提拔干部和没参与竞争上岗的干部的反映,有位在市局工作有十四、五年的处长,跟我说,如果他给这次选拔干部打分的话,正职提拔95分、副职提拔85分,他说完后我非常高兴。这样的老同志能打出这样的高分出乎我的意料,我想这次能打60分我就很满足。借这次会议的机会,我也想和大家讲,近几年内市局机关不会进人,希望基层单位同志不要动这方面的脑筋。外县往市内也不会进人。
(一)干部选拔任用没有成型经验可以借用,个别细节仍存在问题
目前,无论是全国各地,还是整个税务系统,尚没有一个长期、有效、具有操作性强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西方国家的制度是民主选举,我们过去就是党管干部、上级任命。现在实行的是既有民主推荐,又有考试,又有票决,还要体现党管干部。各个环节怎样衔接,各占多少权重,怎样综合考虑找到最佳平衡点,都是难题。因此,我们只能是在摸索中前行。既然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深一脚、浅一脚”,出现点纰漏、出现点情况是正常的,我绝对不是给自己找托辞。正部级的国家单位也没拿出个固定的选人用人办法,我们这个方式方法也是尽可能考虑全面的情况才这样做的。就像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的那样:民主本身不是个什么好东西,但没有什么比它更好的东西。咱们现在没有比这种方式更好提拔干部的方式,只好用这种方式。
(二)如何全面辨证看待群众认可、想事干事与考试成绩突出的关系
干部选拔注重考试成绩无可非议,但绝不能“以考试论英雄”,导致“高分低能”现象出现。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在方案制定过程中有所考虑。这次选拔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 1:2比例入闱后,即视同你个人的综合知识、专业知识具备选拔条件,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不应该入闱后还按照分数排名。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方案可能更好。
(三)如何更好解决老同志考试成绩处于劣势问题
老同志由于年龄、精力等原因,在考试中处于劣势,这个事实无法回避。这次竞争上岗,我们在全省率先实行先测评、后考试,并且测评权重与考试权重比例达到30:25,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同志有所倾斜。但现在看来,仍然还有不足之处。在省局参加国税工作会议时,了解了一下其他单位情况,我们实行先测评后考试,是全省唯一的一个单位,其他单位都是先考试后测评。
(四)个别中层干部对自身能力、水平、在群众中的威信没有一个正确认识,过高估计自己,与实际情况形成极大反差
考试成绩是源于平时积累,群众测评排到后面,有的同志感到非常伤心、也非常失望,因为做了大量的工作,大家却没有认可。但也要看到不是你做得不好,是因为前面的人更优秀。我们看看这次提的正职哪个是大家不服气的?有的人之前对自己估计过高,之后又对自己估计过低,我想这两种态度都不应该有。
(五)个别人缺乏大局观念,不能正确处理全局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挑位置、选岗位的现象仍然存在
这个问题,我本不想在这个场合表扬或批评谁,但是我要说两个人,一个是张轶众,另一个是郭谦。在这次调整中什么话都不说,没有提出来我从大局到小局啊、从基层到机关啊,多数同志希望从机关到基层,副职80%提出来这个要求,基层的不愿到机关。今后这种现象肯定要改变。
(六)找关系、跑官要官的不正之风有所收敛,但尚未杜绝
这个事情前面我说过了,这次干部找熟人向领导说情,市局党组顶住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这些同志心情可以理解。中国现有这种人情社会中,从出生开始到上学、就业步步都融入了找熟人、走后门的成分。但是,我想说的是,去年年初的时候我就讲了关于“找人说情干部使用一票否决”,大家可能没信,这很正常,因为有的领导在上面说一样、在下面做一样。我算了一下,想提拔交流的人,光是找到副厅级以上关系的就将近30人。提拔每一个干部就像树立一面旗帜,如果提拔一个好干部会带动一大片,而且这种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大。相反,如果把找人托关系的都提拔起来的话,那么辛辛苦苦干工作的这些干部怎么办?这次提拔的每个干部,跟你找人没有任何关系,你不要以为是你找人找得硬。有一个局这次有8个人入闱,找得非常的厉害,2个人找人找到同一个人,要求我同时提拔这2个人当副局长,你看你找的这个人对你是否负责任?!你自己干得好、非常有信心、有实力为什么找人?我本来对你印象挺好的,但是你找人,我肯定认为你不行。这次正职的12人,没有打电话的,不也提拔了吗?!希望大家把心思放正,把劲头放到工作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