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村基层党建
体制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分析研究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基层党建体制,有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一、创新农村基层党建体制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村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来按自然经济要求和居住群落形成的乡村组织,变成了以产业资源配置和居住群落为特点的乡村组织,一些跨地区、跨产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联合体以及产业园区、产业协会等组织形式不断涌现,如果仍然沿袭“党支部建在村上”的模式,没有及时向新兴产业经济组织延伸、覆盖,基层党组织建设必然和这些经济组织相脱节,党建工作也就无法贴近生产经营实际卓有成效地推进。这几年我市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涉农区市县每年有33万多劳动力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这还不包括随农时变化而临时转移到城市中工作的季节性农民工。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外出党员的教育管理无法开展,原有的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农村党员多渠道就业的需要。
传统的对农村老年党员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以人为本观念的要求。农村党员与城市职工党员在管理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别。城市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后,纳入社会化管理,其党员相应也纳入社区管理,建立起退休职工党组织。而农村尚未建立退休养老制度,青壮年党员和老年党员编在一个组织。目前,全市60岁以上的农民党员有31348名,占农民党员总数的42%,其中65岁以上的农民党员有21576名,占农民党员总数的28.9%。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农村老年党员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不加区别地对农村党员实行统一管理,不仅不能体现出不同党员的先进性具体要求,也体现不出农村党员以人为本的关怀,更谈不上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有力地冲破了传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党员教育和老年党员管理等模式,迫切要求创新农村基层党建体制。
二、创新农村基层党建体制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006年初,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市开展了以“科学设置组织、分类设岗定责、完善运行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党建体制创新试点,全面打破原有的以村屯居住地为主要条件组建村级党组织的基本模式,建立起党员分布状态和从业分工为主要条件的农村基层党建新体制,使基层党组织较好地发挥了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贴近农村实际,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按照原则性与灵活性、适应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依据“村级升格,分类管理,专业组建,全员覆盖”的基本思路,形成了村党组织设置“1+4”的基本模式,就是将村党支部统一升格为党总支,下设种植业(养殖业)、新兴产业经济、外出农民工和老年4种不同类型的专业党支部,根据党员居住区域和务工区域及从事产业情况,划分或建立若干党小组。这种组织设置形式,已在全市972个行政村普遍实行。
分类设岗定责,充分体现不同类型党员的先进性具体要求。对种植业(养殖业)党支部和新兴产业经济党支部的党员,主要围绕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设立种植业(养殖业)示范岗、结对致富岗和科技服务岗;对老年党支部的党员,主要围绕乡风文明、民主监督和民事调解等方面,自愿选择党务(村务)监督岗、政策法律宣传岗、科普知识传授岗、文明新风示范岗;对外出农民工党支部的党员,主要围绕宣传家乡、提供劳务输出信息等设立不同岗位。目前,全市共有53000多名农民党员参与设岗定责活动,占应参与设岗定责活动党员总数的91%。
明确功能定位,完善基层党组织工作运行机制。党组织设置改变以后,基层党建体制和机制也随之发生变化,即由“单向功能单一制”变成“多向功能复合制”。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基层党建体制是依据“乡—村—屯”的行政管理模式,以村屯居住地为主要条件形成的“单向功能单一制”的党建体制。所谓单向,指乡—村—屯党组织设置是单向直线型的模式;所谓功能单一,是指乡、村两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都是领导核心。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后,形成了以农民的职业分工为主要依附条件的“多向功能复合制”的党建体制。所谓多向,是指村以下党组织设置是多向直线型的模式;所谓功能复合,是指乡党委和村党总支的政治功能是领导核心,村党总支下属各种专业党支部的政治功能是政治核心。为确保新的体制有效运行,建立分类指导制度,按照专业党支部的特点,分类明确职责、下达计划、教育培训、检查指导以及评比表彰等;建立考评制度,把创新农村党建体制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和“三级联创”考评中;建立党员分类管理制度,特别是建立外出农民工党员的“八个掌握”管理制度,及时掌握外出务工党员的基本情况。
三、创新农村基层党建体制注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创新农村基层党建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实践中,要针对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时加强调研和指导,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予以解决。
同一个村中有多个党组织,是否会形成多个中心的问题。实行新的体制后,原有的“一村一支部”变成了“一村一总支加若干个专业党支部”,一个党组织变成了多个党组织。而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党组织功能定位和责任主体进一步予以明确,即村党总支承继原来村党支部的功能定位,为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发挥总揽全局作用;专业党支部是依附于其他经济组织及特殊党员群体建立的,具有专业性、单一性特点,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成立专业党支部后,是否增加了村干部职数和财政负担问题。实行新体制后,专业党支部书记全部由村党总支委员或村委会中的党员村干部兼任,由于未增加村干部职数,相应也未增加财政负担。而且在新体制建立之初,我们及时从代市委管理的党费中划拨部分资金给予了一定的补贴,确保了村级党组织工作的有效运行。
跨行业、跨村屯组建党组织,是否带来开展党内活动难的问题。实行新体制后,一些村党总支采取如划小党支部、建立党员活动中心户等措施,比较好地解决了党内开展活动难的问题。通过2012年开始进行的村级标准化党员活动室建设工作,目前全市972个建制村全部拥有150平方米以上的党员活动阵地,为新体制下党组织开展活动、进行远程教育创造了条件。
四、创新农村基层党建体制取得了喜人成果
创新农村基层党建体制,进一步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强组织保障。
加强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增强了党组织工作活力。将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下设专业党支部,便于上级党组织下移工作重心,找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的专业党支部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通过建立农村基层党建新体制,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管理手段更贴近实际,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强化了管党责任,便于有效分类指导。实行新体制后,通过分类设置专业党支部,使原来由村党组织书记承担的党建工作任务,改由专业党支部书记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分担承接,更加有效地落实管党责任。
调动了村级党组织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一个党总支体系内,各个支部在党建工作侧重点上有区别,抓党建工作的目的性和热情提高了。通过实行分类设岗定责,改变过去那种用一种普遍性的标准衡量所有党员先进性的模式,使不同年龄党员和不同领域的党员,各自有不同的先进性具体要求,在工作岗位上尽其所能,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提高了对农村党员队伍老化问题的认识,建立健全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对农村党员实行科学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先进性具体要求,尤其是不对老年党支部提出硬性要求,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余热,较好地体现了在党组织内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立足长远,为城市化后实现党建工作的衔接过渡做好了体制准备。城市化后,地区农村的党建工作将转变为社区党建,现有村党总支变为社区党总支,农村老年党支部变成社区老年党支部;农村新兴产业经济组织党支部变成各种新经济党支部;外出农民工党支部中的党员则随着其亦工亦农身份的彻底改变,成为真正意义的产业工人,则将转到其所在单位的企业党组织管理。根据农村行业分工特点,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成立各种类型的党支部,对党员分类设岗定责,明确其不同的先进性具体要求,为逐步推进的农村城市化做好组织准备和过渡。
完善了考核评价体系,丰富了“三级联创”内容。按照“五个好”的创建内容、检验标准、考评程序和奖惩办法,结合不同类型支部的不同特点,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办法,将相同类型的党支部、党员放在同一个评价体系内进行考核评议,使考核评价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