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口岸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天津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关键时期。按照……对天津的城市定位,科学编制《天津口岸“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于推进天津口岸发展,提升口岸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市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口岸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编制《天津口岸“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口岸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天津口岸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口岸对外扩大开放实现重大发展,大通关体系建设有效加强,跨区域口岸合作不断深化,电子口岸功能建设取得新突破,服务支持开放区域、重大项目、优势产业取得新发展,口岸基础设施和查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口岸整体通关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口岸开放和口岸建设跃上了一个新水平。
(一)口岸经济规模实现新跨越
“十一五”时期,天津口岸加大服务工作力度,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总体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为全市和腹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06年至2010年,天津口岸进出口贸易额从1019亿美元增加到1641.10亿美元,增长61.1%,年均递增12.7%。天津海港货物吞吐量从2.58亿吨增加到4.13亿吨,增长60.1%,在世界大港中的排名提升至第4位。外贸货物吞吐量从1.40亿吨增加到2.07亿吨,增长47.9%。集装箱吞吐量从595万标箱增加到1008.6万标箱,增长69.5%,在世界大港中的排名提升至第11位。外贸集装箱吞吐量从431.34万标箱增加到575.2万标箱,增长33.4%。空港旅客吞吐量从276.65万人次增加到727.71万人次,增长163.0%,年均递增27.4%。空港出入境旅客吞吐量从48.52万人次增加到72.85万人次,增长50.1%,年均递增10.7%。空港货邮吞吐量从9.68万吨增加到20.25万吨,增长109.2%,年均递增20.3%,其中,国际货邮吞吐量从6.33万吨增加到12.64万吨,增长99.7%,年均递增18.9%。国际邮轮进出境人员从3.05万人次增加到8.74万人次,增长186.6%,年均递增30.1%。
(二)口岸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
天津海港已建成世界大港,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码头岸线长30公里,拥有生产性泊位140个。…批准了天津港口岸扩大开放,开放水域面积470平方公里,开放岸线长47.9公里,新建泊位75个,增设了口岸查验机构,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东疆保税港区是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实现东疆保税港区正式对外开放是天津口岸开放的重大成果。2007年底,东疆保税港区实现了首期4平方公里的封关运作;2010年6月,国家验收批准东疆保税港区正式对外开放;东疆港区开放事权下放到地方,东疆国际邮轮母港正式对外开港。2010年东疆保税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95万标箱。国家批准临港工业港区4个码头泊位临时对外开放,为港区自身建设及驻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口岸开放保障,为口岸发展扩展了空间,2010年,临港工业港区货物吞吐量完成1320万吨,同比增长63.6%。
口岸建设和扩大开放为天津港发展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十一五”期间,国家批准的75个泊位已有32个建成并对外开放,涉及集装箱、国际邮轮、原油、煤炭、矿石、滚装汽车、液体化工、散杂货等港口业务,为优化口岸经济产业结构,扩大港口吞吐量,提升港口能级,增强天津口岸竞争力提供了强大支撑。2010年,32个新开放泊位共完成货物吞吐量1.5亿吨,占天津港货物吞吐量的36%;集装箱吞吐量446.6万标箱,占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的44%;进出境旅客6.9万人次,占天津海港口岸进出境旅客总量的40%,成为天津口岸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大通关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创新口岸工作体制机制,实施“一站式”服务模式。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投入运行,推动了通关模式的改革创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了口岸整体服务水平。航运服务中心“一站式”通关模式,实现了口岸查验单位由分散式向集中式转变,企业办理业务时间由60个小时缩短到2个小时,极大地方便了企业通关。口岸查验单位在航运服务中心设立了区域通关专用窗口,天津口岸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共受理进出口报关单770万票、报检单181万批次,共办理进出口贸易额5052亿美元,约占天津口岸进出口贸易额的75%。航运服务中心建设运营提升了天津口岸整体形象和服务功能,为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积极推进口岸服务功能向区县辐射。实施了天津口岸第七类固体废物全部集中转运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办理通关,实现了港口核心资源向内陆延伸。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了8.2万平方米货场及验放中心,年通过能力达到8万标准箱。实施子牙通关验放模式,入区货物实现了全程监管,形成了海关、检验检疫、环保和园区“四位一体”的监管体制。2010年,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共集中转运货物3.7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68%,有力地支持了环保产业发展。
创新通关模式,提高通关效率,服务开放区域、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加快发展,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海关部门实施了“分类通关”模式,天津口岸90%以上的出口报关单实现了分类通关,其中50%出口报关单实现了低风险快速验放,推出了“属地报关,口岸验放”等多项便捷通关模式;检验检疫部门推行“三集中”和“无纸化报检”,创立了天津口岸直通放行模式;边检部门实现了勤务前移,提高了工作效率;海事部门实行船舶进出口岸手续网上办理,船舶进出口岸效率不断提高。
(四)口岸区域合作得到新加强
天津口岸跨区域合作不断加强,服务区域经济的大口岸格局加快形成。“十一五”期间,天津市政府与11个省区市签订了《北方地区大通关建设协作备忘录》;市政府口岸办与11个省区市的口岸办签订了《建设内陆无水港合作意向书》;天津海关与23个属地海关签订了区域通关协议;天津检验检疫局与13个内地检验检疫机构签订了直通合作协议。
无水港项目建设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开发建设无水港项目达到18个,规划占地总面积520万平方米,总设计能力达200万标准箱,覆盖10个省区市的20个城市,7个无水港项目投入运营,2010年,运营量达到13.3万标箱,同比增长44.6%。积极推进亚欧大陆桥口岸功能建设,运营量得到较大提升,2010年,亚欧大陆桥运输完成6.7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6%。
(五)空港口岸建设创造新业绩
“十一五”期间,天津空港口岸实现快速发展。新建11.6万平方米T1航站楼,设计能力800万人次,其中,国际旅客通过能力141万人次。24条出入境边检通道、15条海关通道投入使用。2010年,旅客吞吐量完成727.71万人次,步入国内大型机场行列。空港国际航线由2006年13条增加到2010年25条,年均递增17.8%;国际航班密度由2006年月均351航班增加到2010年月均728 航班,年均递增20.0%;货邮吞吐量由2006年9.68万吨增加到2010年20.25万吨,年均递增20.3%。
空港口岸功能加快完善。新建成海关集中查验区、快件监管区、转关区、出口拼装区、进口分拨区和检验检疫集中查验区相继投入使用,进一步完善了口岸功能,提高了通关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京津口岸直通规模不断扩大,累计开行5339班次,承运进出口货物8.2万吨,实现进出口货值126亿美元。
(六)电子口岸建设迈出新步伐
“十一五”期间,电子口岸通关服务应用项目达到21项,功能覆盖了商品进出口、交通工具、人员信息和口岸执法监管信息。其中,进出口商品、空港电子货运、空港航空器、进出境船舶等四个项目实现了“一次录入、分别申报”,居于全国领先地位。进出口商品一次录入分别申报项目(一单两报),实现了进出口企业、货运代理企业、报关行、报检行以及海关和检验检疫全程信息化联网,避免信息重复录入,实现信息一点生成、全程共享,最大程度地提高了信息利用率和工作效率,降低了错误率和运行成本,效率提升6倍;运输工具一单多报类项目,实现了船舶代理企业一次录入分别向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的“一单四报”,实现了航空公司一次录入同时向海关、检验检疫的“一单两报”,大大提高了申报效率;推进了国内领先的空港电子货运项目,使天津空港口岸成为中国大陆首家电子货运机场,实现了空港电子口岸功能建设的重大突破。同时,还推进了空港分类通关、快件监管、检验检疫进境货物集中转检、电子放行等一批口岸执法管理和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推动电子口岸功能向内地延伸,与山西电子口岸签订了合作备忘录,电子口岸辐射服务能力逐步增强。
天津口岸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天津口岸现状与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港口集疏运体系还不完善,口岸综合竞争力有待提高;三是以港口………的国际贸易、航运、物流、金融和信息等服务业产业不强不大,口岸服务功能亟需加强;四是口岸发展政策体系尚不完备,发展环境需进一步完善。
二、口岸发展面临形势、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和工作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天津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关键时期。按照……对天津的城市定位,科学编制《天津口岸“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于推进天津口岸发展,提升口岸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市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口岸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编制《天津口岸“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天津发展至关重要、非常关键的时期,是实现国家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口岸建设与发展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天津城市定位的重要内容。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总体形势赋予了天津口岸工作重大的历史使命。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天津口岸要抓住机遇,努力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
1.实现国家确定的天津城市定位和建设我国北方对外开放门户需要我市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口岸
国家确定天津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城市定位和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目标,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口岸建设,提出努力建成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的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成为环渤海区域和北方各省区市走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道,明确了天津口岸工作的发展方向,为天津口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2.经济全球化和天津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我市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口岸
实施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对于加快口岸发展和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国际贸易、人员交往大幅增长,对天津口岸集疏运能力、口岸综合服务能力、港口物流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天津产业结构调整与快速发展,开放型经济比例进一步提升,口岸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天津口岸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积极发挥口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需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口岸
天津口岸腹地辽阔。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西部各省区加快发展的态势。“三北”地区经济发展对口岸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亚欧大陆桥从天津口岸向“三北”地区延伸。腹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天津加快世界一流口岸,突出在环渤海区域的引领地位和服务辐射“三北”地区的功能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4.天津市积极扩大开放具备基础性条件建设世界一流大口岸
实施“双城双港”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海港口岸以东疆保税港区、临港经济区、滨海旅游区、中心渔港等新建港区为代表的北港区建设提速,以南港工业区为主体的南港区建设全面展开。南、北港区建设发展带动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加快形成。天津空港口岸以T1航站楼改建国际使用、航空货运区扩建等项目为重点,形成现代化的国际空港口岸旅客运输和国际物流体系,中国北方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大型门户枢纽机场加快形成。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港口功能和资源向内陆延伸拓展,滨海新区各功能区、各区县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口岸服务的需求剧增。以海港口岸………,多点并进的口岸大开放格局为口岸工作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要求,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重大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紧紧围绕实现国际港口城市定位,把天津口岸建设成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的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服务促进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为建成世界一流大港和中国北方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全面加强口岸服务和保障工作。加强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建成国际一流口岸运行体制,增强口岸对城市和区域的辐射和带动功能,提高口岸服务天津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天津口岸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有利于实现我市的国际港口城市定位和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原则。
二是坚持有利于服务促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全面实现滨海新区发展功能的原则。
三是坚持产业区与港区统筹兼顾、联动发展的原则。
四是坚持积极可行、超前规划、全面提升天津口岸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原则。
(四)工作思路
1.构建国际一流口岸。提高口岸服务天津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能力和水平。
2.推动海、空两港全面开放。构建与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相适应的口岸基础设施和条件。口岸对外开放的范围、能力和水平实现跨越发展。
3.构建三个服务体系。以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为目标,全面构建口岸服务功能体系,一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市场化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口岸服务业产业集群和聚集区,构建口岸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体系;二是以服务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扩大对外贸易为目标,构建畅通便捷、现代高效的大通关服务体系;三是以提升天津口岸整体服务水平为目标,构建功能完善的电子口岸服务体系。
4.实现口岸四个上水平。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为标准,推动天津口岸经济规模跃上新水平,天津口岸服务功能和发展环境跃上新水平,天津口岸信息化程度跃上新水平,天津口岸综合竞争力跃上新水平。
(五)口岸开放的主要预期指标
天津口岸对外开放水域范围达到1590平方公里,国家批准开放码头岸线总长104公里,新建一批码头泊位,形成商业港、工业港、渔港、邮轮母港、休闲娱乐港等产业齐备的口岸大开放格局。到2015年,天津海港货物吞吐量预期达到5.6亿吨,年均递增6.3%;集装箱吞吐量预期达到1700万标箱,年均递增11.0%;国际邮轮进出境人员预期达到25万人次,年均递增23.4%。空港旅客吞吐量预期达到1700万人次,年均递增18.5%,其中,进出境旅客吞吐量预期达到125万人次,年均递增11.4%;空港货邮吞吐量预期达到50万吨,年均递增19.8%,其中,国际货邮吞吐量预期达到33万吨,年均递增21.2%。
(一)大力推动海空两港全面开放,服务促进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设
1.全面落实“双城双港”战略,推进海港口岸扩大开放。“十二五”时期,要大力推进南港区、北港区全面开放,在北疆港区和南疆港区做大做强商业港口岸,在南港工业区和临港经济区建设重装和重化工业港口岸,在北塘港区和汉沽港区建设休闲旅游和渔业港口岸,实现口岸开放规模、范围、点位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需求相适应,为各产业发展、功能区发展提供口岸支撑。
积极推进对国家已批准的天津海港口岸对外开放水域范围内新增码头泊位的对外开放工作。加强口岸查验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口岸开放服务保障工作力度,推动码头泊位投入运营,发挥效益。东疆港区重点推进天津新港北集装箱中心站、天津港国际邮轮码头二期、北港池集装箱码头四期等码头泊位对外开放及东疆保税港区二期封关配套等工作;北疆港区重点推进天津港新建散粮码头、新建滚装码头对外开放;南疆港区重点推进天津港南疆中化石化码头、中航油码头、燃油供应2#基地、26#专业化矿石码头、神华天津港煤码头二期、29#、31#30万吨级原油泊位、27#专业化矿石码头、LNG码头、轮驳公司南疆南码头基地等码头泊位对外开放。
2.加强口岸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空港口岸对外扩大开放。按照把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建成中国北方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大型门户枢纽机场的目标要求,“十二五”期间,天津空港口岸改建T1航站楼为国际航站楼,新建出入境旅客检查通道(含勤务督导台、机组人员验放通道)和海关通道;规划建设具有“大通关”和保税功能的航空物流园区,以满足空港国际货物快速通关和国际物流发展的口岸功能需要;在天津机场西区规划建设公务机专用查验通道;引进国际大型航空货运公司进驻天津,建设国际航空转运中心。通过上述项目建设,形成现代化的国际空港旅客运输与物流分拨的空港口岸格局。
3.实施区港联动战略,增强口岸服务范围和辐射能力。加强口岸功能建设,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作用,形成以天津港………、以各开放型区县为节点的口岸开放新格局。大力推进港口功能和资源向内地延伸拓展,在静海、津南、北辰、宝坻、宁河等具备条件的区县设立口岸机构,服务区县开放型经济发展。协调推进口岸查验单位配套设施集约化建设,会同规划、建设、查验单位、运营主体单位,本着因地制宜、避免重复建设、科学配置资源的原则,对南港工业区、临港经济区、滨海旅游区、中心渔港等口岸区域以及滨海新区各相关功能区、各区县的查验配套设施进行统筹规划、集中建设。合理配置口岸查验机构编制,向集约化、高效化、精干化方向发展。
(二)充分发挥对外开放门户作用,努力建成环渤海区域和北方各省区市走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道
扩大跨区域口岸合作规模,创新跨区域口岸合作体制机制,提升口岸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区域通关合作,扩大区域通关覆盖范围,力争到“十二五”末,区域通关覆盖到全国大部分省区市。
拓展内陆无水港,加强大陆桥口岸功能建设。“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覆盖整个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布局合理、高效便捷的无水港网路。着力拓展无水港货物仓储、配送、增值加工等服务功能,协调推进大通关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建设,完善无水港信息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无水港运营质量和效益。推进大陆桥口岸功能建设,推进海铁联运,增加班列密度,扩大亚欧大陆桥通过能力和水平。加强口岸国际合作,与蒙古、俄罗斯、中亚及国际集装箱大港建立口岸合作关系。
加强与内地省区合作,共同开发口岸资源,推进内陆省区市在天津口岸设立出海口。积极促成临港经济区和内蒙古自治区有关方面合资合作,建设具备仓储物流、海关查验、保税物流等功能的物流中心,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三)大力加强口岸服务功能建设,全面提升口岸服务水平
1.加强大通关体系建设。在加强和完善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功能基础上,再建三个“一站式”通关服务中心,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提高通关服务水平。建成空港“一站式”通关服务中心,实现空港口岸通关更加便捷高效、货物流动更加顺畅,货物监管更加有效,促进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建成东疆保税港区“一站式”通关服务中心,促进东疆保税港区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进出口加工五大功能的实现;建成南港区“一站式”通关服务中心,聚集通关服务功能,确保通关顺畅便捷,更好地服务重大产业和重大项目进出口。
2.加强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区建设。建立口岸服务业政策支持体系,吸引航运、金融、物流、贸易和信息等服务业在服务区聚集,发展壮大现代航运服务业,逐步建成航运企业聚集、航运要素市场活跃、配套服务完善的航运服务区,形成与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相适应的口岸服务业产业集群。吸引产业聚集,重点推动国际贸易、航运、物流、金融、信息等港口服务业向东疆保税港区、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区和于家堡金融商务区聚集,形成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加强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建立国际贸易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航运交易市场、船员劳务市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发展并引进航运交易、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船舶检验、船舶登记、航运信息、海事法律、会计审计、教育培训等航运服务业知识密集型高端产业在航运服务区形成产业规模。健全产业发展政策,优先安排国际贸易、航运物流、金融保险等高端服务业企业进驻航运服务区,积极引进国际大型船公司。
3.加强口岸五大功能建设。加强国际贸易功能建设,推动海关、检验检疫、外汇、工商、税务等部门的监管模式创新和延伸,强化部门间协作配合,优化贸易便利化环境。加强航运服务功能建设,支持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船舶登记、航运经纪、航运咨询等各类航运机构发展,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积极推动邮轮公司在东疆保税港区注册设立经营机构,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和船舶交易平台建设。推动口岸物流功能建设,完善以国际化港口为中心的国际集装箱联运网络,促进口岸物流资源整合,逐步使口岸物流业务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完善口岸集疏运体系,大力培育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以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口岸现代物流体系。促进口岸金融服务功能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交易,促进各类金融信息系统、市场交易系统互联互通,支持金融机构在东疆保税港区开设离岸账户及业务配套措施,推动离岸业务开展,着力打造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功能最齐全的保税港区,建立健全为市场交易服务的登记、托管、清算、结算等统一高效的现代化航运金融支持体系。加强口岸信息化服务功能建设,优化口岸信息资源,建立口岸信息网络,加快口岸信息化进程。
4.支持各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大对东疆保税港区口岸服务支持力度,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整合与政策迭加。积极促进东疆保税港区进行建立自由贸易港区的改革探索,推动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努力实现东疆保税港区五大功能,推进自由贸易港区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协调推动临港经济区、南港工业区、滨海旅游区、中心渔港、滨海高新区、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北辰陆路港和宝坻、津南、宁河等区县的开放型经济区域发展。
(四)加强空港口岸建设,打造中国北方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以提升天津机场的通关环境,满足航空物流园区对空港口岸综合服务功能的需求,为建设中国北方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提供服务保障。完成空港口岸“三站、六区、一中心”功能建设。提升机场货运公司(TCS)、国货航基地、华宇等三个一级货站与部分二级货站的功能建设,完善海关集中查验区、检验检疫集中查验区、海关快件监管区、海关转关区、出口拼装区、进口分拨区等六个口岸作业区,建设以“集中办公、一站式服务、电子口岸信息、航空货运交易”为主要功能的空港“大通关”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合理配置功能,对现有货运区、保税区、空港物流区、机场预留货运用地实施统一规划,实现货物区内自由流动,减少物流成本。提升空港的辐射能力,实现空港口岸功能向内地延伸,密切与全国各主要机场海关的联系配合,大力推介天津空港空陆联程、国际联程、空空转关、卡车航班等新型转关模式。扩大京津空港口岸直通规模,积极推动空港口岸与周边城市实现口岸直通功能。到“十二五”期末,把天津空港口岸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大型国际航空货运口岸,初步形成覆盖“三北”、辐射东北亚的中国北方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五)加快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全面提升口岸信息化水平
高标准规划,全力加强电子口岸信息化建设。加强体制机制保障,加大项目协调力度,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方筹集资金等方式加快电子口岸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公共服务类信息化项目的资金投入,提高天津口岸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行口岸监管及物流环节的无纸化,通过一批重点应用项目开发与整合,全面提升天津口岸通关管理和物流环节的信息化水平,构建具有天津特色的口岸信息服务功能和服务体系。
推进“一单多报”类项目的研发、建设和推广应用。重点推进报关、报检、舱单、运输工具等“一单多报”类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升级进出口商品一次录入分别申报、船舶申报、航空器申报、舱单申报等项目。推广各项目应用范围,力争到2015年,进出口商品、船舶、航空器、人员、舱单等“一单多报”类业务的电子化覆盖率达到70%。
加快推进天津电子口岸数据传输网络建设与拓展。加强政企间的通关与物流数据交换和共享,积极与口岸及内陆省区市大型代理、进出口贸易、物流等重点企业合作,加快电子口岸与物流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以推行海、空港电子货运模式为抓手,加快传统物流模式向现代物流模式转变。
逐步实现电子口岸功能从电子政务向电子商务、电子物流延伸。以为航运服务区、东疆保税港区、临港经济区建设服务为契机,推动天津电子口岸物流商务交易平台、电子支付平台等口岸公共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重点发展以第四方物流为标志的制造业电子商务,提供物流信息发布、交易配对、合同确认、支付结算、信用管理、物流整体解决方案等五大核心功能应用,优化供应链管理,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服务,提升品牌和效益,培育天津口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环境,做大做强天津口岸信息化服务产业。
推进口岸信息化服务延伸,大力开展异地远程服务。为口岸各查验部门在内地省区市推行便捷通关模式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持。到2015年,力争实现对内陆无水港信息化服务的全覆盖。
(六)加强口岸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口岸依法行政水平
建立与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相适应的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工作队伍。积极推进增设滨海新区口岸查验机构,扩大天津空港口岸查验机构,积极推进在开放型经济区域建立口岸查验机构。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口岸发展提供强力的经费保障。建立口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新设立口岸查验机构的办公业务用房、现场检查检验配套设施设备、口岸信息化建设、口岸查验单位开办费、加班业务保障、口岸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着力为口岸查验单位做好服务,创造良好的口岸发展软硬环境,推动天津口岸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加强口岸管理法规和行政规章建设,提出加快天津口岸发展意见,制定口岸管理条例,规范口岸行政行为。制定和实施加快口岸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措施。制定加快建设对外开放码头泊位的政策支持措施;制定引导以口岸经济………的贸易、航运、物流、金融和信息产业向航运服务区聚集的政策和措施;制定口岸与内地加强区域合作发展无水港和在口岸建立出海通道的政策和措施;制定大通关体系的政策和措施。
“十二五”及今后发展时期内,在推进天津口岸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营造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口岸发展环境。在天津海、空港口岸及滨海新区各功能区建设的有关口岸设施,各建设主体要根据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组织好具体项目建设前的环保评估工作,按照环保要求开展建设,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和生态保护措施,加强对海域环境、土地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固体废弃物整治处理,同时从加强管理、公众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强化约束,从源头上缓解和消除不利影响,促进口岸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