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区信访局2015年度应急工总结
2015年,全区应急民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街道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牢记民生无小事的工作理念,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加强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深入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城区建设,我区被评为全国县级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核先进单位,被市推荐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区”,星海名城等7个社区已申报为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
一、主要工作亮点
(一)加强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实现了快速联动指挥功能。建立了微信指挥群、数字集群手持指挥终端、可视化应急指挥数字终端、视频会议系统四组通信指挥平台,确保对各类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做到及时有效处置。一是组建了南山应急微信指挥群,区党政领导和各单位一把手作为成员加入,及时掌控突发事件信息,并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协调联动和组织指挥。二是建立了数字集群手持指挥终端,为应急成员单位配发了对讲机,实现了市、区、街道三级互通;三是配置了可视化应急指挥数字终端,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通过该终端设备,可现场向各级指挥部传关图像资料;四是完善了视频会议系统,在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期间和市应急办保持联通,实现了统一指挥调度。
(二)强化应急准备工作,完善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根据《南山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建立和完善全区应急预案处置、指挥体系,在全区完成了42个应急专项指挥部建设。组织落实了《南山区关于<深圳市公共安全白皮书>贯彻实施方案》,于6月份组织全区范围内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活动,经过各街道办和职能部门一个月的排查,对全区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整改。
(三)巩固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创建成果,打牢场所建设的基础。在我市创建防震减灾示范城市中,我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示范社区建设成效突出,得到国家、省、市的充分肯定,今年,我区被市推荐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区”,7个社区工作站申报为国家级地震示范社区。协调区工务局对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进行了结算、验收,完成了中山公园等4室外避难场所的建成移交工作;对全区建结民防工程进行了排查,共排查总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有序推进人防标识挂牌工程,完成了全区人防工程的挂牌工作。
(四)落实应急值守管理,确保突发事件处置及时到位。顺利完成了全年工作日和节假日的政务值班工作,圆满完成 “5.23”暴雨、“9.21”强雷雨和台风“彩虹”等自然灾害期间的防御任务;不断规范信息报送流程,推动值班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报送准确及时,突发事件协调处置到位,及时上报各类突发事件信息,未出现迟报错报现象。
二、2016年工作要点
着力抓好“四项能力”建设,为我区实现“双中心”城区的目标保驾护航。一是提升应急准备能力,推进应急管理的精细化、流程化和规范化;二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应对各类突发情况;三是提升防灾减灾保障能力,确保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社会经济受灾最小化;四是提升救援自救能力,形成基层单位、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合力。
(一)以完善“一案三制”为主线,提升应急准备能力。“一案”是完善区总体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抓好《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指挥部的建设和责任落实,组织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制定完善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演练和应急队伍建设。“三制”:一是完善现场指挥机制,强化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建设,健全现场应急决策和指挥协调制度,2016年全区42个专项应急指挥部要开展一次专项应急演练;二是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组织全区各单位定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改活动,推进风险隐患管理常态化;三是完善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机制,实行敏感节点领导在岗带班制度,不断规范信息报送和发布流程,确保各类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发布,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准确及时。
(二)强化应急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规范南山应急微信指挥群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方便区领导和各单位负责人随时随地进行协调指挥;加强对区数字集群手持指挥终端系统和可视化应急指挥数字终端系统的应用,实现市、区、街道三级的音频、视频互通,确保应急现场的实时指挥调度;完成101大楼投入使用准备工作,开发南山区战备资源数据系统,实现民防工程信息化管理。
(三)推动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提升防灾减灾保障能力。市已推荐上报我区为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区”,根据考评要求认真做好迎评工作,全面规范和加强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原有8个省级以上示范社区的基础上,再创建8个省级以上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加强对已建成室外避难场所的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市民了解避难场所的使用知识;与区教育局协作创建1个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向区内中小学生全面普及应急安全教育。
(四)加强应急民防队伍建设,提升应急救援和群众自救能力。一是加大区应急救援大队和专家队伍建设;二是加大对各街道和重点部门的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力度,增加演练频次,提升基层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水平;三是大力发展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和民间应急志愿者队伍,增强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四是创新各种新媒体宣传手段,广泛开展“百人百场”等宣传活动,提升公众的应急知识水平和自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