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应急规划】2015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计划

阅读数:636 文章字数:2906

2015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计划


2015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市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强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以构建“大应急”体系为努力方向,全面提升我市应急管理综合实力,为我市深入实施“两区引领两化”战略提供强有力的公共安全保障和有效的应急管理服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一)加快构建“大应急”体制格局。认真学……结先进地区构建“大应急”的成功经验,推动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增强应急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协调性,进一步充实县(市、区)级应急管理机构力量,推动乡镇(街道)、村委(社区)应急管理综合服务站建设,健全专项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工作机构,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应急”体制格局。

(二)加强应急管理法治体系建设。坚持法治思维,提高对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水平,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法治全覆盖。及时制订、修订相关政策文件,提高政策文件与法规的衔接性和一致性。严格依法依规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善后恢复工作,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法必依。广泛开展应急管理法制宣传普及活动,提高应急管理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应急管理法制意识。

(三)加强应急管理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各级应急管理机构、专项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加强应急管理部门与国防动员部门的沟通、衔接,强化应急管理区域合作,提升突发事件“联合预防、联合监测、联合预警、联合处置”工作水平。

二、强化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

(一)谋划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发展思路。认真总结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全面摸清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深入分析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及群众对应急服务的需求,加强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的研究和论证,科学谋划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三五”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应急管理专家的作用,研究提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目标。

(二)推进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工作标准化。加强突发事件事前防范、事中处置、事后恢复标准化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全过程标准化。推进各县(市、区)政府值班工作标准化建设,建立统一规范的工作制度。规范突发事件信息处理全过程,增强信息报送的统一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继续完善突发事件信息速报做法,把突发事件信息要素客观量化。研究制定突发事件处置标准,规范应急响应启动、信息发布流程。加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规范发布程序,完善发布机制。开展基层应急处置规范化建设工作。

(三)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督导机制。建立完善并实施较大以上突发事件督查制度,确保突发事件处置各项措施及时落实到位,保障公众合法权益。制定定期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督查方案,加强对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文件制度及重点项目工作落实情况的督导,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督查工作。完善应急管理工作约谈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共同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三、强化突发事件预防体系建设

(一)加强预案管理和演练工作。按照“情景—任务—能力”的要求,进一步做好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备案、修订、宣教培训和演练等管理工作,优化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增强各类应急预案的针对性、科学性。严格按照《肇庆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应急预案演练规划、组织和评估等环节的管理,提升专项应急预案演练率,加强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综合实战或桌面应急演练,提高实战能力。

(二)健全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改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改长效机制,全面排查登记全市各类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情况,加强整改治理,确保风险隐患可防可控。拓宽风险隐患信息覆盖面,深入挖掘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源,对隐患源发现一个,整改一个。加强对风险隐患整改工作的督促检查,跟踪落实整改工作。探索建立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有偿举报制度,动员社会力量进行监督。

(三)建立应急管理科学评估体系。构建应急能力评估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水、电、气、油、交通等生命线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应急准备、应急保障情况评估,提高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和水平。提升获取突发事件信息能力,加强对苗头性、隐忧性信息的研判评估,定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科学评估、动态治理各类风险隐患,科学预防突发事件发生。依托应急管理专家和第三方组织,建立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事后评估机制,加强对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总结分析,改进应急处置工作。

四、强化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建设

(一)强化信息报送工作。规范突发事件信息以及其他紧急重要信息的获取、研判、整理、报送、传达、反馈工作,优化值守应急工作流程。健全对各地各单位应急值班工作督查机制,强化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督查、约谈,强化信息报送工作考核。进一步加强对各县(市、区)和各有关单位突发事件信息员的培训和指导,规范工作流程。进一步提升突发事件信息获取和报送工作水平,拓宽信息来源,全面提高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和效用性。

(二)加快应急平台建设进度。加大协调力度,全力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加快市级应急平台建设实施工作,推动县级政府应急平台建设,整合市直部门应急平台的资源,建立应急管理数据共建共享机制,努力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各有侧重、互为支撑、安全畅通的全市应急指挥体系。促进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率的提高。

(三)深化突发事件现场指挥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现场指挥官工作规范建设,制定现场指挥官标准工作流程,完善现场指挥与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大各级现场指挥官培训力度,增强现场指挥官的指挥协调能力和现场处置水平。严格落实《广东省突发事件现场指挥官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完善突发事件现场指挥协调机制。

五、强化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一)加强应急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增配装备,强化演练,提升队伍的综合救援能力。进一步配强全市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充分发挥应急管理专家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决策参谋作用。充分发挥公益组织、应急志愿者组织等社会组织作用,鼓励其积极参与和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二)加强应急物资和避护场所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从实际需求出发,落实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所需的救援、防护、通讯和交通工具等装备,规范应急物资使用管理。制订出台全市应急避护场所建设专项规划,推进应急避护场所建设,规范应急避护场所建设管理,完善应急避护场所建设和管理长效机制。

(三)深化应急宣教培训工作,整合宣教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应急管理综合知识宣传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公益组织、志愿者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积极参与和开展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提升宣教培训社会化水平。加强应急知识宣讲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应急知识“六进”(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大力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应急知识和技能,提高广大公众应急管理综合素质。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