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气象意见】南陵县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意见

阅读数:381 文章字数:4894



南陵县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意见


气象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加快推进我县气象现代化,促进“幸福南陵、和谐南陵、美丽南陵”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省、市政府会议精神,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机制,加快推进我县气象现代化进程,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使气象预测预报、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能力,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为南陵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

(二)主要目标。到2017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功能先进的气象预测预报体系、布局科学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规范高效的气象法制管理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气象事业支撑保障体系。全县各镇气象监测预警设备覆盖率达到100%、村级覆盖率达到80%以上,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预警信息提前25分钟以上发出。农业、山洪地质灾害、防汛抗旱、交通、空气污染环境、生态等专业气象服务覆盖面和针对性明显增强。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90%以上。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国家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二、加快推进气象综合观测体系现代化

(三)完善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建设。科学规划气象观测系统,优化观测站点功能布局,建设公路交通、农业、地质灾害、空气污染、生态、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观测网。在奎湖和漳河建设2个生态气象监测站,开展生态旅游资源监测与服务;新建2个能见度站,在关键路段建设道路结冰、路面温度、积水深度观测设备,完善交通服务气象观测网;建设集气溶胶、霾、辐射、温室气体观测一体的城乡环境气象观测网,加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提高城市重污染天气应对和防控能力;升级15个单雨量站为四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增强中小尺度灾害天气捕获能力;新建4个大气电场仪,加强局地雷电灾害预警能力;围绕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需要,新建1个农业气象监测站;建设一套移动应急气象观测指挥系统。逐步建成立体化、自动化、服务面广的新型综合气象观测体系。整合部门资源,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将各类专业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综合观测网总体布局,实现气象探测资源共享。

(四)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和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完善全县气象通信网络系统,提高信息的综合处理和应用能力。建设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大气、环境、水文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实时交汇、存储和共享。国土、环保、交通、水务、农业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提供和共享相关信息。建设气象应急通信系统,确保紧急情况下气象应急指挥畅通和重要气象业务系统的运行。建成并完善集监测、预报服务及预警发布为一体的县级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升级改造预报会商系统、建设县级气象数据处理分析及信息展示系统。

(五)加强气象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探索建立气象装备保障分类分级和社会化保障机制。建设县级气象装备保障系统,建设覆盖全县的全网监控、快速响应、技术支持、维修维护等气象装备技术保障体系,提高气象装备技术保障的时效和质量。

(六)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依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制定专项保护规划,保证气象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要将气象主管机构列为本县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对影响或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要限期整改,使全县气象探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三、加快推进气象预测预报体系现代化

(七)建立现代气象预报业务流程。完善无缝隙滚动预报业务体系,进一步延长预报时效,建立服务指标和考核体系。完善气象预报会商交流制度,建立县应急办、民政局、国土局、交通局、水务局、农委、气象局等部门间的会商制度。

(八)提高气象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大力加强现代天气预报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高对灾害性天气发生时间、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区域的科学研判,不断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开展预测预报评估检验,提高气象要素预报、定量降水预报、灾害性天气落区及强度预报的准确率。

(九)提高气象预测预报精细化水平。完善南陵县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指标体系。加强高分辨率的灾害性天气预报业务,利用省气象台精细化预报产品,不断提高干旱、暴雨、大风、雷电、冰雹、雾、霾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超前度和精准度。推进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系统和精细化的城市、交通、旅游等专业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建立镇及重点区域的气象精细化预报业务,发布街道、镇、行政村精细化天气预报。

(十)提升重点领域专业气象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空气质量、雾和霾等预报业务。开展涵盖环境、交通、水利、农业、国土、电力、风能和太阳能开发等行业的专业气象预报服务。构建城市气象服务联动体系,完善气象对城市运行影响的预报预警和评估服务。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报、城市内涝预报预警、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及时监测发布地质灾害、城市内涝、山洪、泥石流等预警信息。

四、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现代化

(十一)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县、镇、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推进区域气象灾害评估论证工作。充分发挥镇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的重要作用,开展针对性业务培训,为其配置必要的装备,安排必要的经费补助。建立健全各部门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联动响应机制,完善各部门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协助完成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县级发布平台建设并开展业务运行。

(十二)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政府要将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并列入政府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各部门及有关公共服务机构要按照各自职责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在学校、商场、医院、车站、旅游景点、广场、建设工地等人员密集区以及公共场所和农村,建设气象信息接收设施和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媒体、通信企业和社会单位要依法承担社会责任,加快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和重大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信息手机短信全网发布机制,重点做好城市交通、供水、供气、供电等生命线工程和农村的气象服务。要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传播气象预警信息,扩大气象服务传播主体,创新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不断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覆盖率和时效性。实现气象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使区域、城乡、群体之间享受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的差异明显缩小,到2017年全县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100%

(十三)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对镇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并建立督查机制。加快实施南陵县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程。做好关键农时及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确保粮食安全。建立完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和特色农业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开展面向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和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

(十四)加强城市气象服务。建立街道、社区等基层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高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和气象服务能力。深化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与气象部门之间的联动,重点开展针对城市电、油、气、运、水等城市安全运行以及学校、医院、主要街区、商业区等人口密集区域的气象服务。加大城市生活类、防灾类气象服务产品开发和供给力度,开展城市内涝、大气污染、雾、霾、道路结冰等城市高影响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建立精细化的旅游、交通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系统,提高服务产品科技含量和服务针对性。

(十五)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气候资源承载力评估和城市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试点工作。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识别及综合评估,建立敏感行业致灾气象条件指标体系。建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系统,通过建设气象部门监测预报、多部门内部通报和面向社会发布预警“三位一体”的气象灾害早期预警体系,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完善政府组织协调和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重点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灾前、灾中和灾后评估,有效减轻气象灾害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十六)加快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建设。推进人工影响天气政府购买服务,稳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理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运行机制。建成集监测、预报、指挥为一体的县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平台,切实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学性和效益。加快地面作业点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确保火箭及弹药的存放场所、作业场地等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加快人影作业装备更新,提高地面火箭作业装备的性能和自动化程度。

五、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体系建设

(十七)加强气象应用技术研究。以解决气象防灾减灾、生态环境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等重大科技问题为重点,强化应用研究。着力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测、气候变化影响评价与应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人工影响天气、环境气象监测预报等技术研发,增强气象灾害防御和气象服务的科技支撑能力。

(十八)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要把气象科技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和重点科研项目,加大气象科技研发支持力度,增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在基础条件建设、科研项目安排、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相关部门资源,建立合作机制,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十九)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要强化政策支持,统筹推进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要在人员编制、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大力支持气象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将基层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等纳入社会保障范围。要强化气象人才教育培训,完善以专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气象人才培训体系。造就一批气象领域创新型、复合型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全面推进我县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六、提高气象现代化建设支持保障水平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气象现代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落实具体措施。要将气象现代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协调联系制度,统筹组织、指导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县发改、国土、财政、交通、水务、农委、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共同支持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认真开展气象现代化进程的监测、评估工作,加强检查考核,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实效。

(二十一)加大建设和维持资金投入力度。要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纳入本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对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项目给予大力支持,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建立健全公共气象财政稳定增长投入机制,把人员津补贴、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人工影响天气、气象为农服务、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站、气象预警及信息发布等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气象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积极争取…资金,扎实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二十二)推进气象知识科普宣传。大力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要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将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列入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和完善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气象科普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科技、文化、教育等资源建设气象科普平台,实现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和“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的科普宣传功能,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防御气象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全社会对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重要性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自觉性。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