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旅游意见】马鞍山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阅读数:510 文章字数:6055



马鞍山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88号),推动实施《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发改社会〔2014263号),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服务我市工业化,促进城镇化,推动国际化,拉动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现就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项目带动、优先发展,切实把旅游业作为全市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打造,坚持产业融合、统筹推进,促进旅游业在调结构、转方式、扩就业、增收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引擎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把旅游业打造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发展目标。基本建成长三角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按照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美丽中国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的整体要求,持续开展生态城市建设,休闲城市建设,文化城市建设,逐步将我市建设成为长三角运动健康休闲度假中心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皖江旅游带的重要支撑点。到2020年,全市旅游消费达500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力争达到6%以上。

二、主要任务

3.建设五大旅游聚集区。根据资源特点,通过特色主题打造,错位发展,形成我市五大主题旅游聚集区:采石旅游聚集区,濮塘旅游聚集区,和县含山北部山区旅游聚集区,大青山旅游聚集区和博望旅游聚集区。

4.全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每年确定10个左右的重点旅游项目重点推进,全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市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重点旅游项目调度,持续推进项目建设。依托市文化旅游集团公司,搭建融资和建设平台,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重点将濮塘森林公园、濮塘文化创意园、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采石古镇、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昭关温泉度假区等建成精品旅游项目、特色旅游项目和拳头旅游项目。

5.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总思路,培育壮大旅游企业,形成项目建设、线路打造、市场营销同步并行,“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文化旅游集团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通过合作、合资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打造跨界融合的旅游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依托市场,深入推进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各类涉旅社会组织。扶持旅游电子商务、专业旅游经营机构和特色旅游企业发展。鼓励实力强、信誉好的旅行社主动与景区景点、宾馆酒店、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品企业开展广泛合作,打造本市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旅游市场,发挥其在旅游业快速发展中的中坚作用。到2020年,全市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旅游企业达8家,重点培养3510亿元以上旅游企业,培育12家旅游上市公司。

6.创新旅游发展新模式。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加强广义旅游资源的利用,大力推动“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科技”的深度融合,推进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开发都市商务、会展、节庆、赛事、体育设施、特色文化遗产、文体场馆、文化产业基地的旅游功能。通过不断开发和创新旅游产品,整合、挖掘各类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农业示范园区的旅游要素,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形成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为主,其他专项旅游为辅的旅游产品体系,丰富和完善全域旅游的各类要素。借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引领及辐射带动力,着力构建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7.提档升级现有景区景点。持续实施现有A级景区提档升级工程,拓展现有资源的市场潜力。将A级景区提档升级工程与“三线三边”整治相结合,与乡村旅游提升工程相结合,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改善各旅游景区道路、供水、供电、绿化、通讯、卫生等条件,完善住宿、餐饮、购物、游览、娱乐、安全保障、停车场和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功能。4A级以上山岳型景区实现“一环、三道、一平台”(景区道路环线,栈道、索道、游步道,观景平台)基本配套。争取通过三年的努力,将采石景区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至2017年,全市4A级旅游景区增至9个,3A级旅游景区增至20个。至2020年,每县区至少建成24A级旅游景区。

8.创新发展文化旅游。依托李白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突出“山、水、诗”等特色,充分挖掘长江水文化资源,整体开发长江沿线的采石风景区、霸王祠景区、天门山景区、长江文化湿地公园、太白生态旅游岛等,打造具有马鞍山文化特色的长江旅游观光带。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李白山水游踪、刘禹锡陋室养心、李之仪爱情佳话、王安石褒禅探秘、伍子胥过昭关、林散之艺林传奇等一批名人遗踪古迹。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大濮塘烈士陵园、横山烈士纪念碑等红色旅游景点的建设,将白桥古镇建设成红色旅游小镇。5A级景区至少推出1台常态化的旅游文化演艺节目。

9.打造运动健康休闲中心。以“运动健康”为主题,把濮塘度假区、横山风景区打造成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的集专业竞赛、户外运动等为一体的运动休闲基地,把含山、和县北部山区打造成面向全国的以温泉为主题的康体休闲基地。积极推动体育旅游,支持和引导市体育中心等有条件的市、县区体育运动场所面向市民和外地游客开展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汽车露营地建设,加大我市体育旅游企业在全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上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打造“李白国际户外旅游节”、“濮塘户外节”、“博望长三角自行车邀请赛”、“褒禅山户外旅游节”、“凌家滩文化旅游节”等一批市、县区运动健康旅游节庆品牌。

10.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围绕城乡居民休闲度假旅游消费需求,加强休闲度假载体建设和功能配套,拓展城乡居民休闲度假空间。完善大青山、滨江新区、濮塘度假区及城市公园的慢行绿道、休闲设施、露营地等规划建设。利用含山昭关、和县香泉的地热资源,建设不同主题的温泉度假村;深度开发褒禅山、鸡笼山、古昭关遗址、伍子胥古道等项目,串联周边旅游景区,形成区域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支持发展森林旅游、游轮旅游、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旅游新业态,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度假产品。到2020年,将采石长江旅游聚集区打造成国家级旅游聚集区,将濮塘度假区打造成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将含山、和县北部温泉度假区、大青山旅游区打造省级旅游休闲度假区,将环雨山湖旅游休憩带打造成城市旅游休憩带,将朱然文化公园和朱然文化街打造成集文化演艺、美食、古玩于一体的旅游商业街,建设特色餐饮及文化休闲街区。

11.提升发展乡村旅游。建设长三角乡村旅游目的地。将当涂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当涂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县蔬菜博览园、雨山现代农业示范园、横山农业示范园、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培育成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按照环境乡土化、建筑生态化、设施宾馆化、餐饮本地化、服务星级化的原则,全面提升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水平,充实丰富乡村旅游内涵,通过举办农业节庆活动,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推动乡村旅游与美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统筹利用惠农资金加强卫生、环境、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到2020年,创建2个省级旅游强县(区),每个县至少创建2个旅游乡镇,1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8家四星级以上农家乐,每个区至少创建1个旅游乡镇,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5家四星级以上农家乐。

12.深度开发研学旅游。继续推广“课本上的马鞍山”研学旅游品牌,将马鞍山悠久的人文资源、丰富的传统文化技艺与研学旅行相结合,不断丰满研学旅行的内涵。全市各中小学校把研学旅行活动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加强宣传引导,扩大“课本上的马鞍山”研学旅行活动的社会影响,让本市广大的中小学生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开发“课本上的马鞍山”研学亲子游产品,并上线销售,在周边地区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到2017年,各县区至少打造2个以上市级研学旅行基地,把“课本上的马鞍山”打造成省级研学旅行基地和全国研学旅行品牌。

13.加大智慧旅游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利用最新信息技术对相关旅游要素进行整合,建设马鞍山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游客提供智慧化的旅游服务,为管理部门提供智慧化的管理手段,为马鞍山旅游提供智慧化的营销平台和广阔的客源市场。推动建设一批智慧旅游企业,加速旅游支付电子化和便利化进程。3A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旅游咨询中心、自驾游服务中心等主要旅游场所实现免费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

14.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按照地方特色鲜明、经济实用、观赏性和收藏价值高的要求,设计开发反映历史人文、民间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开发融汇本市土特产的旅游食品。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旅游商品设计竞赛、展览等活动,不断丰富品种、提升档次、扩大影响。将洪滨丝画、横江漆画、石生玻璃手指反画、青花坊瓷器、采石茶干、黄池小菜等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旅游商品推选为100个“安徽旅游必购商品”,持续开展旅游商品进商场超市、宾馆酒店、高速公路服务区、机场车站、旅游景区“五进”活动。到2017年把采石镇唐贤街、朱然文化商业街打造成旅游购物一条街,每条街上建设1个地产品直销中心,新增10个以上旅游商品“五进”活动示范点。

15.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加大营销力度,积极拓展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强化长三角市场的旅游营销,除了政府部门做好旅游形象宣传外,重点完善旅游营销招徕奖励政策,鼓励旅游企业赴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建立马鞍山旅游营销机构或与当地旅行社合作建立马鞍山旅游代理门店。同时在市内重要景区、交通干线、城市出入口和重要公共场所设置旅游形象宣传牌,并纳入相关市政建设规划。市主要媒体要加大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力度,增开旅游宣传专栏,增加旅游宣传报道。在全市各旅游企业、旅游服务中心、咨询中心发放统一制作的旅游宣传品,共同营造浓厚的旅游氛围。创新营销渠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视,积极开展微营销活动,策划推出旅游精品线路并上线销售,巩固扩大省内及长三角主要客源市场。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积极与皖江旅游带、皖南示范区、南京都市圈中城市合作,实现互相宣传、互送客源,共同开拓市场。重视旅游节庆活动,精心策划、组织有重大影响力的旅游节庆活动,积极申办、组织各种国际性的会展、经贸等活动,扩大马鞍山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开拓日本、韩国及港澳台市场。

16.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构建“城景快捷通达、景景环线串联、交通标识完备”的旅游交通网络。加强A级景区和乡村旅游区的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游客信息服务以及垃圾污水处理、安防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咨询服务,在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景区景点、星级宾馆等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到2017年,完成长江旅游码头建设;建成自驾游营地和房车营地;建设游客集散中心;3A级以上旅游景区开通旅游专线;城乡公交服务网络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各县区必须建有自驾游服务中心;完善旅游标识标牌体系。

17.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工程。进一步强化国家标准的引入和实施,加强各类旅游标准实施和动态监管,建立科学的淘汰和退出机制。着力抓好A级景区、星级饭店、星级餐馆和星级农家乐等服务质量和等级评定。积极参与国家、省和市旅游服务标准化工程,积极参与国家、行业、省级旅游标准修订,鼓励旅游企业制定个性化管理服务标准。支持开展国家级和省级旅游标准化试点,创建一批标准化和名牌旅游企业。

18.保障旅游安全有序。加强旅游交通、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等监督检查,确保旅游安全。完善旅游安全服务规范,旅游从业人员上岗前要进行安全风险防范及应急救助技能培训,旅行社、景区要对参与高风险旅游项目的旅游者进行风险提示。景区要加强安全防护和消防设施建设。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旅游应急管理纳入县区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旅游景区突发事件、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机制和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

三、保障措施

19.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市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例会制度,研究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区都要成立相应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全面落实。健全旅游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旅游工作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和督查落实。宣传、发改、公安、财政、人社、住建、规划、交运、国土、农业、商务、文化、体育、教育等涉旅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制定相关具体措施,积极支持旅游业发展。

20.加大资金投入。各级财政应加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并根据财力逐年增加,重点支持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商业化旅游产品开发。市文化旅游集团公司加大对市区优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完善旅游招商机制,全面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着力引进一批旅游大项目。加快国有旅游企业的改革重组,积极扶持品牌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大力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业,积极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资旅游宾馆、旅游景区、旅游餐饮、旅游商品、休闲娱乐项目建设。

21.保障项目用地。将旅游重点项目用地优先列入年度用地计划,统筹分类给予支持,重点保障列入市统筹推进的重大旅游项目用地。鼓励利用荒山、荒地、荒滩等从事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发改、国土、规划及其他相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协作,全力争取省重大旅游项目的建设用地指标。

22.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认真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鼓励职工结合个人需要和工作实际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完善学校放假管理办法,建立学校放假与职工带薪年休假衔接机制,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中小学校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

23.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将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十三五”旅游规划中。通过党校、行政学院,加强各级政府分管旅游的党政干部旅游方面的培训,开设旅游干部主体培训班。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培育、扶持旅游院校旅游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加大旅游院校教师交流与合作。人社、旅游等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代训,将比赛常规化。实行旅游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业改革发展的领导,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将旅游业纳入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确保国家和省各项惠旅强企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市政府将对各地及有关部门贯彻执行本意见情况开展督促检查。

2015427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