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强区发展战略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国制造2025》和《…办公厅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6〕44号),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根据潼南实际,现就实施质量强区发展战略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全面落实市委四届九次全会精神,抢抓城市发展新区建设机遇,扎实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竭力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加快推进潼南制造向潼南创造转变、潼南速度向潼南质量转变、潼南产品向潼南品牌转变,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迈向质量时代。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质量强区战略取得明显成效,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形成以技术、标准、质量、品牌、服务…的竞争优势,塑造一批质量效益型标杆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建成一批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基本建成质量安全、竞争力强的渝西质量高地。
——产品质量:全区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出口商品质量检验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提高到98%以上,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2%以上,企业生产药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农药、化肥等主要农资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工程质量:大中型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100%,竣工工程质量安全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或规范要求,建筑工程全面实施建筑节能50%的标准,并鼓励按照65%的标准执行,大力推广建筑领域新技术及新型材料的运用,力争新型材料应用普及率达到30%。
——服务质量:在金融、物流、旅游、商贸等服务业全面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标准覆盖率,顾客满意度达到85%以上,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节会20个;实施计量惠民工程。
——环境质量:改善重点流域、区域水环境质量,提高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养殖废水污染治理水平,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建制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5天。
——品牌引领: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达到1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个、绿色食品认证70个、有机农产品认证10个。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申报和建设“国家柠檬种植标准化综合示范区”,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广“盆栽蔬菜”,“潼南绿”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力争创建国家级驰名商标3-5个,市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知名产品50个。
二、重点任务
(一)以设立区长质量奖为抓手,着力提升产品质量。贯彻落实…总理“品质革命”中提出的“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强工业产品、农产品、食品、药品、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建立质量强园、质量强企活动新机制,提高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实现管理升级、质量升级。设立并按期评选潼南区长质量奖,加大市长质量奖、中国质量奖培育力度,以创奖过程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深化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强化节能、节水、节电、节油、可再生资源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加强对有机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认证产品的监管,提升认证的有效性和贡献率。
(二)以落实质量责任制为重点,着力保障工程质量。贯彻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各环节的监管,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主体的质量责任,切实提升建筑、交通和水利等领域重点工程的质量。大力推进建设工程新技术开发和应用工作,鼓励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不断提升节能建筑的比重。继续贯彻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制、永久性标牌制度和信息档案制度,督促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落实质量终身责任。
(三)以提升顾客满意度为依托,着力优化服务质量。引导规模以上服务企业建立、实施服务质量标准,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依托“红色、绿色、金色”三色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加大跨周边区域合作力度,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包装策划十大旅游节会和十大旅游重点工程项目,重点打造大佛寺、双江古镇、陈抟故里等精品景区和特色景点,持续举办菜花节、菜博会等特色旅游节会。推进计量惠民工程,构建计量放心加油站、诚信计量示范市场,实行乡村医疗计量器具免费检定。完善医疗健康、养老娱乐、社区家政等标准体系,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增强民众幸福感,促进生活服务业健康发展。推进商业集聚区文化娱乐项目和设施建设,支持商业设施主题式开发,推动住宿餐饮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新业态发展,促进商旅互动,并融合现代农业、度假养生、生态养老、文化民俗体验,促进假日旅游消费。
(四)以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改善环境质量。坚持产业结构与区域环境容量相适应的原则,走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态发展之路,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推进结构、技术、管理节能减排,提倡清洁能源利用,逐步改善能源结构。降低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代价。以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等污染防治为重点,大力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城市和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加快实施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实施涪、琼两江综合整治,着力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五)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引领,着力推动标准升级。把技术标准创新作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发展动力。鼓励推行国际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引领现代产业技术标准化发展。鼓励开展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支持开展重大质量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及重大技术标准研制,攻克制造技术瓶颈,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核心技术升级。加强传统优势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标准创新,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全区大中企业重点产品采标率达到80%以上,小微企业重点产品采标率达到50%以上。围绕标准的制定、实施、推广应用的全过程,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加强质量综合评价与绩效考核。
(六)以打造公共检测平台为突破,着力增强检验能力。结合区位优势和区域特色产业,争取国家级公益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和技术创新机构落户我区,并加大建设和投入,打造高水平的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快“潼南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的参数增项和计量认证,为进一步建成省(部)级以上农产品综合检测中心创造条件。积极打造项目完备、技术一流的农产品综合检测机构。建立能源、民生计量技术保障及评价监测体系,着力提升食品、药品、农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特种设备、节能环保等涉及群众健康安全产品的监督检验和应急保障能力。
(七)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契机,着力实施品牌战略。“质量为本,品牌为先”。开展农业、制造业、生活服务业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品质,着力开创品牌,加快供给侧结构升级,推动产业做大做优做强,把实施品牌战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探索建立“潼南造”品牌培育、评价和监管工作机制,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品牌企业集中,塑造“潼南造·高品质”形象。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争创品牌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切实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创建中国驰名商标。不断优化传统消费品工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持续壮大食品加工业。加快化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推动向精细化、高附加值转化。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制订实施品牌发展规划。进一步做实做大做强以手机整机生产、笔电配套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不断提升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科技含量,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着力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发展健康产业和商业品牌,服务市民生活,方便市民消费,立足省际区域性边贸中心建设,加快打造城市商圈。
(八)以增强公众意识为目标,着力弘扬质量文化。加强质量宣传,加大青少年质量教育,着力打造质量品牌教育基地,提升公众质量意识,倡导科学理性、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努力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培育先进质量文化,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坚持实施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将诚实守信、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转化为社会、广大企业及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自觉抵制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质量强区协调制度,成立质量强区协调小组,由分管质量工作的副区长任组长,区农委、区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潼南质监局、潼南工商分局、潼南食药监分局、区旅游局、区环保局、区商务局、区交委、区水务局、区城乡建委、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经济信息委、区科委、区公安局、区文化委、区国税局、区地税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协调小组常设办公室于潼南质监局,由其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协调小组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及时通报全区质量工作总体状况及监督检查情况,查找不足、交流经验、解决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有效整合全区行政执法资源,采取分工协作与联合整治相结合、专业执法和集中执法相结合、重点地区和重点产品相结合、解决突出问题和化解社会矛盾相结合的方法,努力创造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安全可靠的经济环境。
(二)强化政策保障。制定配套政策,将质量强区战略工作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质量投入。建立推进质量强区战略的激励机制,区财政要把质量工作纳入各类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并向其重点倾斜,保障质量强区战略推进工作经费,将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品牌培育、标准制修订、质量技术攻关、质量安全监管、产品质量追溯、质量奖励、打假治劣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修订《潼南区名牌产品及技术标准战略奖励办法》、出台《潼南区促进创新创业实施办法》等激励保障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创名牌、实施标准引领,促进其技术创新。
(三)加大实施力度。各级各部门要将推进质量强区发展战略纳入本辖区、本部门重要工作内容,由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有步骤地推进实施一批质量发展的重点项目。质量强区责任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以点带面、分批实施、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明确专人负责,定期总结,弥补不足,确保实施质量强区发展战略取得实效。广大企业要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加大质量投入,加强质量管理,持续改进质量。
(四)狠抓质量共治。建立质量强区建设责任制,把质量强区建设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位,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积极对接市级相关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质量合作广度和深度;新闻媒体要大力褒扬质量优秀企业,树立质量新标杆;大胆曝光质量突出问题和质量违法案件,让制假售假者无处遁形。
(五)严格工作考核。完善质量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加强考核结果的反馈,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重要参考。强化质量强区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效能监察,把质量强区战略落实情况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加强日常督查和重点督查。
(六)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质量发展活动,普及质量知识。深入开展“质量月”、“世界标准日”、“世界认可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及质量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等活动,增强全民质量意识,营造人人关心、参与和享受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