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食药规划】义县“十三五”食品安全专项规划

阅读数:1226 文章字数:6653



“十三五”食品安全

专项规划


食品安全与否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进一步提高全县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要以全面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为出发点,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督促政府落实属地责任、各级监管部门依法履职、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依法诚信经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进一步提高我县食品安全水平,促进全县食品安全形势持续好转、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义县作贡献。根据《国家食品安全“十三五”规划(初稿)》和县委、县政府的有关决策部署,结合我县监管实际,制定《义县“十三五”食品安全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全县“十三五”时期食品安全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对富民强县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以2015年为基期,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一、食品安全体系现状

“十二五”期间,全县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全的食物消费环境”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明确目标,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动态管理,标本兼治”的治理方针,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以“深化改革促发展、加强监管保安全、提升能力打基础”为总体思路,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支撑能力建设,严厉打击食品违法犯罪行为,食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

(一)食品安全形势明显改善。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治理,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以示范创建为载体,引领提升全县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水平。围绕重点品种、重点单位、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整治重点品种,集中整治白酒、乳制品、食醋、肉制品等,取得明显成效。整治重点单位,严格实施学校食堂和聚集性就餐监管举措,监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整治薄弱环节,抓住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开展农村食品市场“四打击四规范”专项整治。整治难点问题,围绕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无证无照和脏、乱、差等问题,已登记备案纳入管理,开展集中整治和规范提高。

(二)监管治理体系实现有效重组,监管制度和标准基础明显夯实。大力度推动食品监管体制改革,建立了县、乡、村的三级网络化监管体系,全县设置一乡一所,配备251名协管员。全覆盖式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县公安局配合食品安全放心建设工作,明确食品犯罪侦查机构。健全完善监管机制,探索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继续完善和实行食品受理、审评、审批分离制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开通全县统一的12331食品投诉举报电话。

(三)创新方式方法,完善日常监督管理制度。推行“责任网格化、检查格式化、管理痕迹化、监管信息化”监管模式,有效解决责任落实、监管到位、行为规范和监管效率低的问题。积极运用技术检测手段,发现和处置安全隐患和问题,对食品开展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县、乡两级应急处置、投诉举报、风险监测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开展事故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协调联动、科学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二、面临形势和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尽管我县食品安全态势总体向好,但食品监管体量大,业态环节多,困难、挑战多,影响食品安全因素复杂,食品安全基础有待加强。

(一)监管体系不够健全,能力有待提升。全县食品监管体制改革进展不全面,基层监管执法力量薄弱、经费装备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食品认证审评、检验检测机构等技术支撑机构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技术支撑乏力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在组建新机构的过程中,人才队伍的建设滞后,总量不足、结构不优、专业技能跟不上,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型人才紧缺;风险防控过程控制水平亟待提高。

(二)监管制度机制尚需完善,惩罚力度不够。日常监管、应急处置等制度还不够完善,落实不够到位,监管工作在农村、城乡结合部、学校等还存在一定薄弱环节,监管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待增强。在标准制定、开发利用、质量监管、成果应用、风险评估等部分职权依然分属于相关部门,监管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行刑衔接”机制尚不健全,食品违法犯罪案件移送标准、鉴定结论等证据情况在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尚未达成共识。未能完全依托“两法”信息衔接平台移送,时效性不强,间接弱化违法的惩罚力度。

(三)产业扶持政策力度还不够。促进食品产业发展过程中,有的扶持政策存在还没完全真实反映市场需求,重点不突出、一刀切、执行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在食品产业发展引领性、专业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产业集聚度、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力度有待提高。

三、指导思想

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总要求,坚持产管并重,严守每一道防线,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围绕“完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发展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以落实责任为重点,以改进作风为抓手,推进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落实日常监管和监督抽验责任,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构建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打造“平安义县”,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义县做出积极贡献。

四、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治理与以人为本有机统一。切实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推进食品依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统领,以“社会认可、群众满意”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工作实效取信于民、惠及于民。坚持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并举。以审批审评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改革完善食品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政策,创新监管手段,优化配置监管资源,强化监管能力,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加快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理念,提升食品技术装备水平和科学监管水平。加快食品安全公众信息互动平台建设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相适应,必须将食品技术支撑体系、行政执法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抓出实效。同时,抓住重点品种、企业、业态和区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五、发展目标

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一系列……精神,健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使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到“十三五”期末,逐步建立起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综合治理体系,基本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由部门监管向社会综合治理的转变,实现由分段分散监管向集中高效监管的转变,实现由传统粗放监管向科学精细监管的转变,食品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大幅提升。

(一)县乡镇(街道)两级食品监管机构基础设施普遍达标,基层监管所执法装备达到国家要求标准。

(二)全面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相关法律法规。

(三)推动建立全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具有“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特征的社会共治格局。基本健全食品可追溯制度、信用等级制度等。搭建覆盖县乡监管机构的监管信息化平台,依靠信息化技术,推动食品监管向科学化、专业化、精准化迈进。

(四)实现风险分类分级管理,科学划定食品重点监管区域,对生产中心、流通集散地实施全覆盖高强度监督,有效控制源头风险。根据监管对象风险等级,对高风险对象实现100%全覆盖监管。

(五)应急管理、检验检测、投诉举报体系建设整体协调推进,基本满足食品监管工作需要。形成县级常见指标检验检测、乡镇级快速检验检测的功能定位。

(六)食品监管经费要全部纳入政府预算予以保障,建立财政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六、主要任务

(一)做好食品安全示范县的带头工作。

1.完善全县食品安全综合治理体系。围绕畜牧业产品、种植业产品、水产品、饮用水、预包装食品和餐饮业这“五类产品、一个行业”的主要食品,从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入手,构建食品安全综合治理体系,打造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升级版,有力推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综合治理现代化建设。

2.提高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水平。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实效,优化检验检测流程配置;支持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发展,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建立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共享机制;加快完善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预防预警、信息通报、调查处理等方面快速反应机制,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对重点农产品主产区开展专项监测;开展食品生产经营“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综合专项治理,堵疏结合,规范提升,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开展餐饮服务单位和中小学“食品安全在线动态适时检测”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处置制度,规范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储备配置,提升食品安全事故综合应对能力。

3.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强化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督促落实乡镇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属地管理责任,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部门协作机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组织网络。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建立社会共治网络,积极搭建社会共治平台,切实发挥食品安全协管员的作用。建立社会共治激励机制,落实举报奖励专项资金,调动消费者、新闻媒体、志愿者等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二)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1.完善党政同责体制机制。按照…“党政同责”“四个最严”的要求,强化党委政府的责任,明确各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责任,建立和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提高食品安全工作经费在本级政府财政预算的比例,推动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责任考评体系。

2.突出“四有两责”的食品安全监管途径。以落实“四有两责”为基本要求,围绕加强食品监管这个根本目的,从机构整合转向队伍建设,充实食品监管人才队伍,致力于统一市场监管的制度建设,凸显食品监管部门的主战场、主窗口、主力军地位。建立部门间协商机制,设立轮动的综合协调机构,改变监管的碎片化,实现多部门监管平台融合,推进市场监管从“撒网式监管”向“精准监管”“双随机抽查”转变。明确食品监管等部门的行政审批、许可和强制具体事项,整合监管队伍和技术资源,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产品、水产品、功能性食品区域性综合检验检测中心,促进食品生产、流通、消费无缝衔接、全过程监管,实现监管触角的延伸,保证上下协调联动,防范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

3.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强化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主体安全责任意识,突出龙头企业的安全标杆作用,全面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严格要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遵循食品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加强食品流通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安全保障措施,推进流通企业物流、储存等装备的现代化,强化对流通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强化农产品、食品生产、餐饮等企业的管理制度规范化,推行食品企业安全承诺制,组织企业开展安全承诺和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鼓励企业构建全环节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大对食品企业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通过更具操作性的制度和更严厉的惩处,综合运用民事、行政、刑事等手段,提高其违法成本。

(三)提升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

1.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完善资源共享、协调一致、运转高效、公正权威的检验检测体系。在优化整合基础上,合理规划新建检验机构,加强现有检验机构的设备配置和人才培养,提高检验能力。严格按照辽宁省食品检验检测的要求,加强对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管并定期公示,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准确和公正,提高检验检测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2.构建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系统。建立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制度,完善舆情信息监测处理程序,加强舆情分析和舆论引导,及时收集、分析、研判、处置,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介入、早处置。有关监管部门要主动发布权威信息,主动妥善处置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及时澄清事实、说明真相,正确引导舆论。

(四)构建社会共治体制机制。

1.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共治体系。围绕政府、市场、社会三大力量规划社会共治体制机制,推进食品安全治理由单纯依靠政府部门向多主体主动参与、多要素共同作用的协同治理转变。做好实行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政府制度性安排,完善食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不断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使质量安全成为企业的最大资源,有效治理各种食品安全“潜规则”行为,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和守法收益。健全法制体系,发挥食品行业协会在行规行约、标准制定、行业准入、人员培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市场参与治理水平。营造良好食品安全共治氛围,畅通公众参与渠道,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加强网格员巡查制度,形成上下贯通、左右互联、无缝衔接的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共治环境与共治网络,有效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做好食品安全示范县、县级食品安全示范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示范点、“明厨亮灶”示范单位。

2.建立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激励机制。发挥消费者组织、行业组织、媒体等社会组织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畅通网络、手机投诉等举报渠道,增加举报奖励专项资金,形成快速反应的举报反馈机制。做好食品基层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等群众性队伍,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拓展社会监督和群防群控途径,发动全社会共同监督。

3.建立自律守法诚实信用体系。推进食品行业自律、完善信用信息体系,全面建立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信用档案与信息披露使用制度。把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抽样检测和日常监管情况作为信用信息的重点内容,实行信用信息分级动态管理、及时更新,提升信息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加强对诚实守信的褒奖鼓励,充分宣传引导,树立典型,营造食品安全诚信环境,培育食品安全诚信文化。完善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对失信主体的惩戒力度,试行“黑名单”制度、部门间联合惩戒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公示失信违法主体,形成强大社会舆论压力。

(五)创新食品产业发展促进体系。

1.创造优越的食品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市场监管、政府服务作用,激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创造活力,建设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重点,建立以质量安全…的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加强财政政策扶持,重点支持食品产业关键技术创新、重点装备自主化、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强化园区政策扶持,重点向食品产业园区倾斜土地、环境容量等指标。

2.创造良好的食品产业发展政务环境。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提升政府促进食品产业发展的服务与保障能力。加快推进行政审批综合改革,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加强工作协调,在全系统建立网格化监管责任制,避免重复检查和多头执法。

3.创造公平有序的食品药品产业发展市场商务环境。完善食品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推动食品资源有序合理流动。健全市场化运作的食品专业第三方服务体系,通过市场竞争优化第三方服务的市场环境。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严格履行市场监管服务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市场监管服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保护食品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七、政策措施

(一)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创新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完善责任追究制,提高行政监管效能。加强对执法队伍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财政保障。“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项目建设结合实际,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资源配置上向公共领域和民生工程倾斜,支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检测能力与完成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相适应。

(三)明确相关部门责任,确保规划目标实现。本规划是指导“十三五”期间全县食品安全监管的规范性文件,规划的顺利实施是履行政府职能的具体体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切实协同配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