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
下半年工作安排
今年以来,在海州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科技局的精心指导下,全区科技工作围绕“企业服务年,项目招引年”工作主题,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为引领,强化组织推动,落实关键措施,在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上半年科技工作开展情况
(一)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加强。2015年,我局继续把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专门召开了“企业服务年”--2015年度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培训班,积极为企业争取资金、政策、人才支持。截至目前,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6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5项,省级科技项目33项,省级人才项目22项;申报省科技进步奖5项,获批市科技进步奖1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
(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江苏鹰游、天明装备等7家企业的10个产品申报省高新技术产品;佳普石化、科威建材等9家企业申报第一批国家高企,目前正在省级评审中;安百利机械、大吉塑业等5家企业申报第二批国家高企,材料初稿已上报市科技、财政、税务部门审核。
(三)科技合作工作呈现新气象。一是推进校企合作,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高校院所的专家到远洋流体、黄海机械等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推进辖区企业全面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上半年新增校企联盟14个,累计达到234个;二是搭建科技服务平台,积极探索“互联网+”新模式,通过连云港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互联网+”和科技服务的有机结合,目前全区已有近200家企业完成线上注册;三是深入创新券工作,为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发展,我市于2014年启动科技创新券试点,我区有45家企业获得第一批创新券,总额达375万元。上半年37家企业申报兑现创新券,科技服务支出共690万,申报兑现总额225万。
(四)科技人才工作不断推进。新增35家企业参与大学生实习基地工作,25家企业与淮工开展“海州区科技副总”试点工作;天明集团卢明立董事长、杨庆洪总工程师分别与中国矿业大学和淮海工学院联合申报江苏省第三批“产业教授”; 22位高层次人才申报2015年度省“双创计划”,其中“双创人才”8人,“双创博士”14人,已有9名“双创博士”进入答辩环节;天明集团董事长卢明立成功入选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日出东方研发部部长于国安、联瑞新材料副总工程师陈枫获市第二批“555工程”资助。
(五)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不断深入。完成江苏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示范区申报工作;天明机械、联瑞新材料等五家企业顺利通过国家级知识产权贯标企业认证;中鹏新材料、如年实业等4家企业申报省知识产权贯标单位;陇海步行街、九龙商贸等4家市级“正版正货”创建企业顺利通过验收;1-4月份,新增专利授权84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6件、实用新型授权179件,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98.6%、50.8%、38.9%,指标排名稳据全市前列。
二、下半年科技工作安排
下半年,科技工作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重心,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科技部门工作任务,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升科技工作水平,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及2015年工作目标,为“十三五”开好头打下基础。
(一)聚力抓好科技项目申报及管理。强化项目管理与服务,抓好国家、省、市科技项目立项跟踪工作,深入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全力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项目资源,实施重点企业联系与服务制度,突出抓好科技政策的落实,特别是要发掘中小企业潜力,深度挖掘和培育新的项目源,重点抓好市级项目申报工作,力争实现全年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10项以上,获批70项以上。
(二)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科技奖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力度,促进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跟踪第一、二批申报的高企情况,力争全年获批国家高企7家以上;组织申报第三、四批省高新技术产品,力争全年申报省高新技术产品20个以上;力争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70.86%以上。
(三)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以一区四园为载体,进一步拓展科技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牵头作用,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高校科技院所共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政产学研活动,吸引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专家莅临海州指导高新产业发展,推动省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向海州汇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依托海州区“135”人才引进工程,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人才计划项目,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以“紧密型”、“准紧密型”、“松散型”等方式向企业流动,组成企业技术创新群体。
(四)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建设国家级强县工程试点区为契机,继续加强专利及技术创新方面的宣传与培训工作,按照国家级强县工程试点区验收要求,做好相关材料的验收准备工作;继续深入企业挖掘专利申请源,努力提高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加大专利行政执法力度,定期组织开展专利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管规范》贯标工作业务培训,完善企业贯标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相关人员的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