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制度】石家庄市栾城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育培训制度

阅读数:508 文章字数:138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教育培训制度


为贯彻落实…、…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部署和农业部关于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工作有关要求,为我区培养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圆满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任务,特制定本制度。

一、主要任务

根据我区产业发展及分布特点,分专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分别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通过培育,使之达到新型职业农民标准,经考试考核合格后,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并对其进行后续的培训和跟踪服务。

二、培养模式

(一)确定教育培训机构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采取自愿申报,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报省农业厅备案。

(二)组建教师队伍

按照本地技术人员与科研院所专家相结合的原则,聘请有关单位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在农牧局的统一安排下开展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

(三)落实培训内容

根据工程工作要求和我区产业发展实际,依据生产、经营两条主线设置课程,培训内容包括各产业生产领域关键技术、农产品销售及服务、农产品储藏加工、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土地规划、农场管理等;农村第三产业与服务业;公共道德、卫生与健康、应用文写作等。组织教师围绕培训内容,编写书面教材,印制实用技术资料,购置声像教材,并自主制作多媒体课件,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力求培训内容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积极推进“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力求使培训内容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便于学员学习和理解。组织学员到基地观摩、学习,提升学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创新培训形式

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创造条件,探索运用先进适用的培训模式,每年对学员开展7-15天的培训。

1、定期进村培训。组织教师定期进村、到专业合作社或田间地头开展技能培训。

2、举办“科技夜校”。利用晚上到村举办培训班。

3、办好田间课堂。在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深入田间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和理论讲解,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举办系统培训班。一是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开展全天候的长班培训,提升学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二是举办大、中专学历教育,吸收优秀学员参加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学员学完全部课程,经考试合格,颁发学历证书。

5、建立高标准的培育示范基地。在全区建立2-3个各具特色的培育示范基地,定期组织学员到基地观摩、学习,提升学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6、建立培训教师联村包户制度。培训教师与农户结成对子,开展“一帮一”活动,使联系户成为示范户,联系村成为示范村。

7、定期组织优秀学员到外地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他们的从业、创业能力,对周边村、户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

(五)加强学员管理

一是学员档案管理。在培训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学员档案纸质与电子相结合,实时更新管理;二是规范学员纪律。实行学员签到制度、定期反馈制度和学习制度;三是实行班级管理制度。对培训班实行班委会制度,并根据行业及学员分布情况组建学习小组。四是对已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实行动态管理。对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后续培育和服务,对不再适宜作为职业农民的及时退出,对优秀的职业农民进行再培育,经考试考核后,认定为高一级的新型职业农民。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