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 作 汇 报
按照市委调研安排,现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区情概况
红岗幅员62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3.8万,带住人口17万,区辖1个建制镇、11个社区,油田二四五九4个采油厂,及钻井二、三公司等二级单位21家,矿大队级单位200余家。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0.2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5.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1亿元。全口径税收实现5.03亿元,同比减少3.8%,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28亿元(不含公安),同比减少0.4%。
由于油田开发初期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布局,客观形成了红岗特殊区情。城郊型区位。红岗位于大庆油田腹地,北邻萨尔图、让胡路、龙凤三区,南接大同区,中心区距离主城区26公里,是典型的先矿后城式近郊型城区。资源型城区。全区由北向南地跨萨尔图、杏树岗、高台子三大主力油气田。油田开发50余年来,境内企业累计生产原油8.4亿吨、天然气260亿立方米,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大庆油田的40%和60%,累计为国家贡献税收4000多亿元。组团型格局。全区依托油田二级单位所建6个城镇组团彼此分割,距离最近的也在8公里以上,呈现人口分散、产业分散、功能分散的状态。全区人口最多的中心区块4.5万人,最少的仅有7000人;298家工业企业,全部位于油田过渡带上,呈见缝插针式分布;科教文卫等功能项目及第三产业,均依托城市建成区呈点状分布,有数量无质量,全部处于保证居民基本需求的低层次发展状态。保障型定位。自1980年建区以来,红岗始终把保障油田产能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围绕“保生产、保稳定、保生活”,承担着维护油田正常产能秩序、服务油田职工及家属基本生活、化解油田信访矛盾等重要责任。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红岗受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制约、油田管理思路转变和自身发展问题突显等因素叠加影响,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
一是财政收支入不敷出。近五年红岗财政收支缺口均在1亿元左右。2014年,地方财政收入3.28亿元,刚性支出4.59亿元,收支缺口1.31亿元;人均财力10.24万元,在五区中排名末位,低于全市平均值9.16万元;区级财政收入1.76亿元,仅占市级财政收入的1.79%。从收入上看,表现为“三个减收”:市级体制性减收,1998年市财政体制改革时,根据各区税源实际情况,划定主体税种,当时能够保证红岗财政收支平衡,但由于我区经济结构和税源结构变化,目前红岗已经无法保证财政收支平衡;油田每年在红岗境内发生的基建类、房产类、土地类等税收,在全市所占比例最大,但红岗财政没有受益;油气销售、出租车营运、烟酒经营等税源在主体注册所在地缴税,红岗没有受益。国家政策性减收,由于个税起征点连续上调,造成红岗收缴的个人所得税大幅减少,同比2011年,2014年个人所得税区级留成减收3千万元;营业税、增值税起征点提高,每年影响区级留成1千万元左右;营改增政策持续扩面,造成区级留成减收近千万元。油田调整性减收,因法入主体回归,72家油田企业在主体纳税,每年地方财政收入减少0.26亿元;因油田矿区环境整治,拆扒红岗企业及个体经营业户3245户,每年地方财政收入减少0.22亿元;因油田职工住宅小区(创业城、银浪新城)北移,红岗骨干消费群体外流严重,导致红岗三产方面财政收入每年减少近0.2亿元;因油田企业改变职工年终奖金发放方式,由年底一次性发放改为平均按月发放,每年地方财政收入减少560万元。此外,受区位条件和入口消费能力影响,多年来没有大规模城市开发建设,一次性税源收入严重缺乏。从刚性支出上看,表现为“四个增加”:1998年至2014年,财政供养人口从2400人增加到3318人,人均供养成本从2.75万元增加到13.23万元,行政运行经费从1500万元增加到6700万元,民生保障投入从水木元增加到术冰元。目前财政收入增速远低于刚性支出增速,已经不能维持“保吃饭、保刚性”的基本需要。
二是财政债务压力巨大。截止目前,红岗区政府债务近9.2亿元,是2014年公共预算收入的5.24倍。职工福利债务,红岗财政拖欠职工养老保险金、提租补贴、住房货币化补贴等1.97亿元,已经影响到职工稳定。民生项目债务,为了满足红岗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维持中心城区基本功能,红岗实施了十六中扩建、红岗学校、大庆第七医院等多项民生基础项目,总投资5.84亿元,市政府匹配1.7亿元,区级自筹0.54亿元,形成欠款3.6亿元。产业项目债务,辟建兴隆产业园区,基础配套投资1.11亿元,市里配套0.05亿元,区级自筹0.25亿元,形成欠款0-81亿元;辟建北极花谷,智能温室、露地大棚等基础设施投资2.1亿元,市政府匹配0.65亿元,区级自筹0.57亿元,形成欠款0.88亿元。银行贷款债务,近几年,为了维持财政收支平衡,已累计向银行贷款1.8亿元,每年需支付利息近千万元。随着财政收支失衡的加剧,政府融资平台的取消,现有财政收入难以偿还债务。
三是城市功能承载乏力。红岗城市面貌和功能不仅与北三区相差甚远,而且也不及大同区规模集中,点状分布、组团格局难以有效凝聚资源,教育卫生有数量无质量,市政设施陈旧老化,商业服务刚刚破题,是五区中唯一的人口净流出区。主要原因是:城区规划定位局限,长期以来红岗更多承担了服务油田产能建设职能,属于“地上服从地下”限制发展区。在多次大庆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中,除八百垧地区列入主城区外,其它地区均被列为二级镇和三级镇,致使市级项目没有在红岗投放。政策扶持投入不足,红岗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过去主要靠油田企业投入,由于油田社会服务项目投资北移,市里投资又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单凭红岗自身财力难以承担。功能设施欠账较多。红岗中心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全,没有高质量、具有吸引力的医院学校等功能项目,人口外流严重,无法吸引开发商大规模开发建设,城市功能始终处于小修小补、低水平运行状况。
四是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受油田产能建设和自有资源短缺,产业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影响,红岗经济发展总体上相对滞后,2014年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的2.95%,呈现出一产小,三产弱,二产大而不强的特点,一、二、三产结构比为2.1:79.2:18.7。农业方面,农村土地资源极为有限,油田打井累计征用耕地和草原12万亩,造成农业用地条块分割,限制土地规模化种植,导致土地盐碱化加剧,原有耕地面积减少至8.48万亩,人均耕地仅为2.66亩,虽然积极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但农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无法起到拉动作用。商贸服务业方面,居住区分散,核心功能缺失,中心城区对于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作用不强,服务行业层次较低,发展艰难。工业方面,工业一直是红岗发展的主攻方向,企业主要集中于油田装备制造、建材、化工等产业。受油田采购政策调整影响,我区27家中下游配套民营企业订单急剧减少,九环石油机械等龙头企业部分生产线已经关停;受建筑建材市场低迷影响,支柱企业产能锐减,销售市场萎缩,大部分处于30%产能状态,蒙西水泥从年产120万吨减少到60万吨;受天然气价格上涨影响,玻璃行业成本上升、经营整体疲软,普遍开工不足,三精玻璃等企业经营状况持续下滑;受油田产能建设影响,工业项目只能见缝插针布局,在油田过渡带上摆放,形不成规模开发格局,客观上增大了基础配套的难度和成本。同时,部分企业产品附加值低,综合税收贡献率小,不能给予区财政有力支撑。
五是发展空间严重受限。红岗1980年建区时面积为812平方公里,1982年全市行政区划调整将林源地区、采油二厂东部、乘风庄部分区域分别划归大同、龙凤、让胡路三区管辖,辖区面积缩减为623平方公里。其中,呆油四厂以北200平方公里属油田82万亩产能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油公司明确不予支持;区政府所属423平方公里集体土地的90%多在使用时,必须征得油公司审批,没有油田同意不能使用,而且审批难度极大。
三、下步打算
虽然红岗发展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和压力,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从未气馁、从未松劲,全区上下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知难而进、毫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保持着“五加二”、“白加黑”、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保持着风清气正、团结奋进、想事干事的政治生态,人心思齐,人心思进,通过狠抓工业立区、特色农业、三产提档等工作,红岗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仅企业所得税近五年分别实现135%的增长,有效弥补了体制性、政策性、油田调整性造成的财政减收,红岗经济社会发展局面才得以巩固和保持。
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将坚决贯彻市委八届六次全会部署,认真领会和把握市委强调的“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首要目标、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坚持以维护稳定为基本责任、坚持以地企合作为发展基石、坚持以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这六条原则,按照“现代工业新城、魅力北极花谷”总体定位,加快以六化举措推动六项升级,振奋精神、凝聚力量,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全力推进红岗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工业立区,发展壮大地方工业。按照“一区三园”总体布局,突出项目高端、产业集群、企业提质,推动企业集约集聚,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一是创建省级工业园区。按照省级园区创建标准,以打造“产业新城”为目标,突出七大功能分区,严格推进园区总体规划、控详规划实施,逐步开发,梯次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功能。采取园区合作、委托招商等模式,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力争利用2年左右时间,实现省级工业园区创建目标。二是打造专业产业集群。依托兴隆产业园,重点引进建设一批财税贡献大、行业引领强、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打造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现代物流、新能源为主体的产业集群,3至5年内,入驻企业60家,产值实现50亿元;依托图强产业园,扶持华力机械、林克机械等现有企业实施产品升级、项目裂变,打造产品技术先进、发展后劲充足、企业竞争力充沛的油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3至5年内,企业达到80家,龙头企业15家,产值实现50亿元;依托创业产业园,以蒙西水泥、三精玻璃等龙头企业为带动,鼓励企业实施新产品研发,相互补链,逐步延链,着力形成上下游配套、品种齐全、链条完整的建材与玻璃产业集群,3至5年内,企业达到50家,龙头企业5家,产值实现30亿元。
(二)坚持特色引领,发展近郊现代农业。立足近郊型区位优势,全面落实惠农政策,推动农业发展。一是市场化运作花卉产业。按照市场化发展思路,引进战略投资者,合作开发花卉生产、精深加工、展销旅游等业态,提升北极花谷经济和社会效益。全面启动鲜切花种植小区,巩固冷棚和大地花卉种植规模,不断扩展市场销售体系和农户参与面,加快实现花卉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二是特色化培育畜牧产业。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发展战略,建设兴隆河万头生猪、兴隆牧场奶牛小区等畜牧基地,发展黑猪、麻鸭、肉驴等特色、优质、生态的规模化养殖,有效带动农民致富。三是规模化推进土地流转。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有序引导土地流转,通过实行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经营,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产出收益。建好现代农机示范区项目,推动棚室经济提质增效。
(三)坚持建管并举,健全完善城市功能。突出功能项目支撑和城市环境治理,加快中心城区改造开发,建设现代宜居城区。一是拓展城乡发展空间。做优顶层设计,按照“新城适度扩展、周边集中收敛”原则,完善城乡规划体系,重点完成红岗分区性总体规划、杏树岗镇总体规划、村屯建设规划的编制报审,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油田产能空间布局。二是推进功能项目建设。加快红岗学校、大庆第七医院等重点项目收尾。做好中心城区周边土地整理收储,引进战略合作企业参与城市开发和市政设施建设,激活城市发展动力。升级市政功能,不断完善“三供两治”设施,实施晨曦外环、南二街污排改造,争取专项资金对老旧供热管网维修改造,加快落实萨大路沿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着力改善城区居住条件。三是建设专业化市场。扶持引进骨干企业,重点在南一路以南、二医院以北的萨大路沿线区域,辟建建材、冷链物流、汽配市场,在南六路两侧建设建材集散基地,在银浪村、兴隆牧场村区域规划建设大宗物流集散基地和棚室果蔬等专业化市场,构建集包装、配送、仓储、流通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全力打造大庆南部建材物流中心和农产品集散中心。
(四)坚持突出重点,办好民生实事。全力以赴保障基本民生,对牵动面大、社会关注、群众急需的民生事项优先考虑、优先安排。一是完善公共服务。着力加强教育事业,继续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规范化运营青少年活动中心,启动塞纳新村公立幼儿园建设,实施师德工程,狠抓校园安全,均衡发展城乡教育。着力加强卫生事业,全面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加快融资合作完成大庆第七医院建设,加强医疗、药物市场监管和整顿,为红岗百姓提供优质的就医就学条件。二是解决民生难题。健全社会救助保障机制,加强低保动态分级管理,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帮扶贫困户活动,抓好残疾人、老军人等特殊群体救济救助。做好舆论引导、树立典型引路、搭建政策平台、搞好主体培育,掀起全民创业热潮,解决好残疾人康复就业、失业再就业、农民转移就业等难题,维护和谐劳动关系。探索医养结合,规范养老市场,积极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三是打造红岗中心城区核心商圈。遵循以商兴城、以商活城理念,以庆南休闲购物中心为龙头,鼓励发展经营业态多样的商贸服务,打造红岗中心城区核心商圈和新兴城市经济带,促进人口集聚,扭转人口外流趋势。
四、恳请市里帮助解决的问题
红岗当前面临很多困难亟待攻克,特别是很多瓶颈制约,仅凭借红岗自身能力无法破解,恳请市委、市政府帮助解决。
一是帮助解决财政收支失衡问题。针对经济结构、税收结构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财政收支失衡问题,恳请市委市政府在现有市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基础上,加大对红岗财政支持力度,补足财政刚性支出缺口;对红岗欠缴的职工养老保险金、提租补贴近1亿元,恳请给予全部补缴;对全市已实施的住房货币化改革,只有红岗无力启动,资金缺口0.97亿元,恳请给予支持解决;依据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办法》,将红岗辖区油田企业缴纳的房产税等在红岗地税部门缴纳,或以财政转移支付形式返还红岗。
二是助解决财政债务问题。针对近年来新上民生项目欠款,偿还贷款本息不断增多,债务还将逐年加大等原因造成的财政债务问题,红岗财力在不能完全保证刚性支出的情况下,更无力偿还和消化,恳请市委市政府以借款形式帮助解决,或在发行债券时给予倾斜。
三是帮助解决城市建设落后问题。针对城市功能不足、投入乏力等原因造成的建设落后问题,恳请市委市政府对红岗正在实施的民生工程项目在工程收尾上给予支持,对运行使用多年的民生工程项目在完善和提升上给予投入,对市里下步投资建设的城市功能性大项目在摆放上给予倾斜,逐步改善城市面貌,让红岗留住人口,聚集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