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气象意见】秦皇岛市抚宁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

阅读数:1136 文章字数:2992



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

建设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关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保障河北绿色崛起的意见》(冀政〔2014116号)和《秦皇岛市抚宁区人民政府、秦皇岛市气象局共同推进气象为抚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合作协议》的有关要求,加快推进我区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目标,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把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放在首位,以增强现代气象业务能力…,全面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为抚宁的绿色崛起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发展目标。2017年,初步形成职能科学、结构优化、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新型气象事业结构;建立政府主导的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体制和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布局合理、流程科学、功能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完善气象人才队伍,强化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气象业务与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气象服务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气象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总体达到较高水平。气象服务的“四个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气象服务社会满意度稳步提高,气象事业发展基本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现代化

(一)发展安全气象,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的作用,成立气象灾害防御中心,落实地方编制人员,实现规范化、业务化运行;推进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和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建设覆盖城乡和重点企事业单位的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队伍,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健全基层气象服务组织、人员培训和队伍稳定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建设,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成员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城乡基层综合服务管理等平台建设内容,完善气象灾害防御、预警信息发布、人工影响天气等业务工作平台;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基础信息普查、风险区划,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

(二)发展民生气象,提高气象服务民生能力。强化公共气象服务政策保障,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气象信息发布能力,推进气象预警信息全覆盖。完善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短信、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气象信息服务模式,构筑信息传播的“绿色通道”。丰富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以人为本”的宗旨,提高气象服务产品制作能力,实现公众气象服务产品的多样化、精细化和规范化,体现对公众日常生活的指导性。开发面向公众、针对性强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健全气象科普长效机制,广泛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增强公众低碳生活、绿色发展意识和气象灾害应急防范意识,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自救和互救能力。

(三)发展经济气象,提高气象保障经济发展能力。围绕需求开展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灾害评估与风险管理,大力提升面向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直通式服务能力,为现代农业及农业特色产业化发展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建立旅游气象服务系统,开展旅游气候资源普查,加强旅游景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气象资料,全力做好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预警、监测及火灾救援现场的气象服务。

(四)发展生态气象,提升气象服务生态建设能力。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建立气象、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实时共享机制,联合开展雾霾天气成因分析研究和极端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预警工作,及时发布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提高雾霾天气应对能力。加强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建设,提高科学作业能力。开发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平台,实现作业指挥、信息处理以及效果评估。

三、推进气象基础业务现代化

(一)加快现代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积极推进我区地面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升级改造,在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安装新型自动站设备,在天气预报关键区、观测站点稀疏区域加密布设多要素自动观测站,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综合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努力提高地面气象观测的自动化程度、时空分辨率和信息可用性,逐步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在全区重点景区、人员密集区、易燃易爆场所和危化企业开展降水、风、温度、湿度等要素观测。

(二)加快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建设,完善气象预报预警体系。加强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掌握各种数值预报产品的性能,制作客观化预报产品。加强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支撑能力,改进乡镇要素预报模型,建立一体化乡镇精细化预报产品交互订正业务。提高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业务水平,完善短临预警系统,加强集约化预报业务流程和平台建设,加强预报服务的支撑能力,满足预报服务需求。

四、推进气象支撑保障体系现代化

(一)强化气象科技创新,提高气象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充实完善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加强短时临近预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气象精细化预报、特色农业服务等天气气候及应用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气象科技成果,结合我区实际进行本地化开发和应用;健全气象科技项目和科研成果管理机制,促进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加强与农牧、环保、水利、国土、规划等部门在气象应用领域的合作,充分发挥气象科技的应用效益,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贡献率。

(二)构建新型气象人才队伍,提高气象现代化人才支撑能力。着力加大气象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定期参加省市气象局开展的重要业务岗位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和技术创新评比活动,促进业务一线高技能人才成长。将基层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纳入各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激励等机制,推进人才工作机制创新。

(三)完善气象执法体系,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强化气象依法行政,健全依法行政体制机制,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加大气象法制宣传力度。强化政务服务窗口建设,完善行政审批流程,气象行政审批工作做到透明、高效、便民,提高服务满意度。健全执法机构、加大执法力度,建立气象违法“黑名单”制度,借助社会力量监督气象违法行为,严格依法落实社会管理职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以落实区政府和市气象局合作联席会议机制为重点,加大合作项目落实力度,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联络员制度、信息互通制度和评估制度,形成多方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快落实政策、项目和资金,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二)落实财政保障机制。完善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稳定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确保气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积极推进气象改革。以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为主线,稳步推进气象服务体制、业务科技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事分开,加快职能转变,调整业务布局,加快形成职能科学、结构优化、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气象事业新结构,促使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气象社会管理职能更加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更加明显,气象事业发展保障机制更加完善。

(四)加强依法行政。认真贯彻执行气象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明确事权和支出责任,规范发展气象科技服务,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依法加强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预警信息传播、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护等工作,推进气象服务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壮大服务实力,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