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广告结束还有

【气象意见】通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阅读数:1131 文章字数:4110



通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

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1444)精神,加快提升气象保障实现“五大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和水平,现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按照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的思路,加快推进我市气象综合观测体系、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气象科学管理体系和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主要目标。

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完善度达到95%;气温、降水等气象预报准确率提高2%5%24小时城镇晴雨和气温预报准确率提高2%3%,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20分钟以上,灾害天气预警准确率提升5%;气象信息公共媒体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预警信息覆盖城乡社会单元和拥有公共传媒的社会机构80%以上;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率达到并超过90%;气象高影响行业的服务满意率达到90%以上;常规气象装备一般故障排除时间少于24小时;气象科技创新对业务服务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二、重点建设任务

()加快气象综合观测网络建设。

1.优化调整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布局。以国家气象观测站、区域自动气象站为主体,按照间距20km、重点区域5km的密度,实现覆盖到乡镇的气象观测网。

2.在雷击易发区建立闪电定位仪;在粮食主产区建立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按50公里的间隔沿主要公路以及高速公路建立气象观测站,用于观测能见度、降水、降雪(固态降水),实时监控公路路况;在旅游景区建立生态气象观测站,实时监测气温、湿度、降水、负氧离子浓度,并实现观测数据落地显示。

()加强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建设。

1.建立现代气象预报预测业务流程。根据气象业务、服务需求,调整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布局,优化岗位设置,建立集约化的预报预测业务流程,提高预报的自动化程度。

2.不断提升气象预报预测水平。健全不同预报时效有效衔接的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完善精细化的气象要素预报预警技术体系,积极开发城市网格化、数字化、图像化预报服务产品;加强灾害性天气客观预报和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开展重点区域的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业务,建立多灾种高分辨率的灾害性天气客观预报业务。开展城市生命线气象预报预警、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

()强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1.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应急体制机制。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逐步实现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由城市向社区、学校和农村延伸。市气象局、民政局、城建局、水利局、林业局、国土资源局、农委、工业信息化局、应急办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建立分工明确的多部门协调联动的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制度,提高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2.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及传播网络。建立市、县两级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设立VHF/UHF预警数字信息广播发射台,在村屯、社区、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场安装有应急信息语音预警接收终端和LED显示屏,实现广播、电视、短信、网络、电子显示屏、广播大喇叭等预警信息发布手段的有机结合。

3.提高气象预警信息响应能力。在全市所有乡()、行政村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制度,实现有经费、有场所、有人员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制定有效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发挥气象协理员、信息员的作用,实现乡乡有气象协理员、村村有气象信息员。

4.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工程。大力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农村气象信息发布网络。根据地方特色,建立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基地,开展农业气象试验研究,推广农用气象适用技术;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市、县农业气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制定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气象预警指标。

5.加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巩固和发展专项气象服务。大力提升交通气象、城市气象、旅游气象等专项服务能力,努力建成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专项气象服务系统。

()加强信息处理、通讯保障能力建设。

1.提高气象信息收集、传输、处理能力。提高气象信息、气象观测数据、气象预报数据、预警预报实时会商以及应急通讯的传输能力,建立市局不低于50M,县局不低于20M的高速气象远程通讯网络;建立以气象应急通信为主,辅以气象信息数据传输、人工增雨防雹等功能为一体的VHF/UHF数字无线通信指挥调度系统。

2.提高气象综合探测信息以及各类预报数据处理应用能力和水平。优化各类气象探测信息的收集处理,建立与完善气象数据存储管理应用系统,实现历史资料和实时资料统一管理。

3.提高预报、观测、数据处理、数据通讯、视频会商等设备不间断供电的能力,建立满足48小时不间断供电的UPS供电系统。

4.提高气象装备保障能力。完善市、县两级技术装备保障体制,建立具有实时监控、自动报警功能的气象综合探测监控平台。

()完善气象法制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气象法律法规,依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推进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信息传播、雷电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有序发展。

1.健全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建立市级为主、县()级配合的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

2.加强气象依法行政执法能力。加快气象依法行政信息化建设,规范气象执法行为,提高气象行政执法能力。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发布与传播、防雷减灾和施放气球等专项社会管理。推进重点行业防雷装置安全检测,重点行业防雷设施检测率达到100%

()健全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体系。

加强各级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的职能和作用,加强人影作业能力建设,在全市建立39个标准化作业站,实现人工增雨作业覆盖面积1.3万平方公里、年增雨量23亿立方米,人工防雹保护面积300平方公里。建立健全市、县和作业站三级作业体制机制,建立有线网络和VHF数字无线网络并存的人工影响天气无线通信指挥传输系统。健全作业效果检验评估业务,大力开展人工增雨()、抗旱、人工防雹、森林草原防()火、防治大气雾霾、净化空气以及生态蓄水、重大活动保障等人影作业服务。

()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

1.创新现代气象人才工作机制。深化以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完善事业编制、地方编制和政府雇员以及编外人员计划用工、岗位设置、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实行定编定员定岗定责。全面开展业务、服务和科技服务岗位资格管理,强化重品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用人导向。

2.加大气象人才培养力度。完善在职教育、项目培养、实践培训、合作交流等制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重点培育23名在全省气象系统有影响的气象科技带头人。

3.各级政府要根据气象防灾减灾的需要,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将气象干部职工纳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培训计划,将气象高层次人才、气象高技能人才和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纳入相关人才培养工程,将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建设纳入全市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推动气象科学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面向气象现代化建设需求,主攻气象预报服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加强气象灾害落区预报、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精细化天气预报、气象预警信息传输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健全气象科技项目和科研成果管理、投入、激励和人才交流机制。

()加强气象科学管理体系建设。

1.强化社会服务和管理,逐步将气象观测环境保护、气象预报警报发布管理、防雷减灾和施放气球资质管理等纳入政府工作目标。

2.加强气象事业发展科学管理。建立完善与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推进管理决策民主化、政务透明化、流程规范化、操作信息化。

()加强气象基层台站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各级政府要将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改善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条件;依法加强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各级城乡规划,并制定专项保护规划;加快推进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工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粮食安全气象保障工程、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

三、推进保障措施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建立健全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建立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协调机制,认真研究解决气象现代化建设规划、投资、建设和考核等重大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本地气象现代化建设。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全力配合、积极支持,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有力、有序推进。

()健全地方气象事业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各地要将气象事业发展、气象现代化建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加大重大气象工程、项目投入力度,扎实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建立与发展地方气象事业相适应的财政预算投入机制,将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事业经费和人员津贴补贴等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安排财政预算时通盘考虑,并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

四、强化督促考评工作

市气象局要制定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发挥气象现代化指标的目标导向和考核评价功能,定期通报目标完成情况,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严格落实相关工作责任。要建立跟踪监督、动态考核和评估等制度,切实加强对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按时间、项目节点要求,定期组织评估实施效果,准确把握实施进程,对方案实施进行总结和修正。

本文注册登录后可收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