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县住建局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国内城镇化工作特点
回顾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总体现状呈以下特点:
一是城镇化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据统计,截止2014年9月,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3.7%,但是与发达国家美国城镇化率达到90%、韩国达到80%相比还具有很大的差距。但如果挤掉2.6亿农民工水分的话,我国只有约36%的城镇化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城镇化率55%。
二是发展水平不平衡
在地域上,东部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镇化率较高,中部黑龙江、湖北等地的城镇化率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在速度上,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均水平。
三是部分城镇城市承载力不足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出现了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不对等现象,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造成失地农民生活困难,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此外,大量人口的涌入造成城市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承载力不足,部分地区的城镇化质量反而下降。下面,结合我县实际,就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谈几点体会。
二、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永年县地处河北省南部,隶属于邯郸市,北距省会石家庄150公里,系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处,是远近闻名的“太极之乡”、“蔬菜之乡”和“标准件之都”。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永年县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坚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城镇化率逐年增大,特别是在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广府古城文化名城、大北汪商贸集聚中心、洺洲新城和以标准件生产集散为主的刘营镇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已初步具备了向现代化中等城市冲刺的基础条件。
(一)全县行政区划
截止2016年4月,永年县共辖7镇12乡426个行政村,县城位于临洺关镇。其中广府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北汪镇是全省城镇化示范镇。
(二)县城功能定位
根据县城发展需要,立足邯郸冀中南区域中心城市,永年县委、县政府紧抓区位优势,精准把握城市定位和功能布局,按照“东扩、西聚、南连、北控、中优”建设方向,以县城扩容提质…,重点加快县城向东向南发展步伐,加快县城建设步伐,推动“三大城市板块”联动发展和县城生态、文化、产业高度融合,实现与邯郸市“软连接”,强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现行最新的永年县城乡总体规控制面积98.9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规模50.2平方公里,实现了中心城区50.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全覆盖。截止2015年底,永年县常住人口9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数37.771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0.61%,与全省城镇化率平均水平51.33%相差较大。
(三)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县城建设方面。围绕现代化中等城市定位,科学规划洺州新城、…商务区、滨河新区“三大城市板块”,五年累计投资80亿元,实施了101项重点工程,行政中心实现外迁,完成中华大街北延、天骏商业广场、洺州植物园、洺州学校、烈士陵园等一批工程建设,县城规划面积由42平方公里扩展到98.9平方公里。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成城区16条道路新建和15条道路排水升级改造,县城、铁西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竣工投用,境内的洺湖洺河开始蓄水,实现了群众期盼多年的“洺河有水”愿望。县城绿地面积达910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189万平方米,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县城。
三是中心镇建设方面。刘营实现撤乡设镇,中石化天然气公司邯郸总部落户永年,基本实现乡乡通天然气,目前正在向“户户通”目标奋进。
四是农村建设方面。实施了油村、西大屯、河北铺、太极小镇、东桥、王边等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点面结合,狠抓造林绿化,累计造林11.2万亩,植树1050万株,森林覆盖率增加8.56个百分点,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四)特色镇村打造
永年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一方面注重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配套设施完善;另一方面,加快新型城镇化示范试点建设,重点打造特色镇村,实现农村人口向重点镇聚集,做大做强特色镇规模。
一是打造广府镇文化旅游开发中心。立足广府古城历史文化优势,围绕“古城、水城、太极城”特色定位,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开发,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利用永年太极文化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的舆论优势,先后投资十亿多元,实施了古建遗存修复、洼淀湿地恢复、基础设施建设、外围环境打造等一系列工程,全力打造宜居宜游的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广府古城已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
二是打造大北汪镇集商贸、物流为一体的区域商贸中心。利用大北汪镇“河北省重点镇”的政策优势和区域优势,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明确功能定位,发挥好建制镇的工业、商业、农业等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结构,扩大镇区内拥有150年历史的大北汪商贸市场规模,大力发展物流业、服务业,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完备、特色突出、环境优美的新型小城镇。目前,大北汪镇已发展成为“三县一市”(永年县、鸡泽县、南和县、沙河市)的区域商贸中心。
三是打造出杜刘固等一批省级“就地城镇化”示范点。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镇化范畴,采取村企共建的模式,不断加大投入,通过编制村庄整体规划、完善基础配套功能、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目前杜刘固村已实现“七通五有一集中”(通公路、自来水、电、暖气、天然气、有线电视、宽带;有标准卫生室、健身广场、连锁超市、幼儿园、小学;垃圾集中收集),家家住上了“小别墅”,全村有2160个劳动力在永洋公司就业,农业生产上实现了“六统一”(统一收割、统一秸秆还田、统一耕地、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播种、统一浇水),“就地城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三、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缺乏聚集力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西部乡镇和东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公交等公共服务设施总体呈现分布不均匀,主要表现在许多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县城,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条件相对简陋,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设施配备不完善,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二)产业缺乏拉动力
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标准件制造和特钢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一些有特色的传统产业在新的形势下遇到发展瓶颈,不能广发地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三)规划缺乏制约力
在建设规划上,规划编制内容深度不够,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政策缺乏推动力
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永年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
(一)高起点做好规划
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城乡总体规划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加快有条件的乡改镇步伐
以永年县为例,就是要将小西堡、东杨庄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二三产业发达、人口相对集中、发展潜力大的乡改为建制镇,按程序积极向上申报,从而提高全县城镇化水平。
(三)积极推进“村改居”工作
将“村改居”居民统一登记为城镇居民,统一纳入城镇社区公共服务管理,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要运用公共资源和市场机制,推动人口向城镇适度转移,形成合理的人口分布格局。
(四)推行相关制度改革
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乡镇,结合行政区划调整战略和“村改居”工作,尽快拿出户籍、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将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为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政策支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市民化,支持农民工进城买房,使其落户到县城,增加城镇人口数量。
(五)加快产城教融合
按照“就地城镇化”的理念,以县城和建制镇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产业园区完善服务配套。同时,根据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等特点,培养一批产业聚集区,增强城镇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承载能力,鼓励引导农民就近从业,全面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持续健康发展的模式。
(六)大力实施“棚改安居”工程
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整合城镇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政策,打通保障房和商品房通道,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大力推行货币化安置政策,依法合规做好农民进城购房居住的各项工作,引导农民“拆旧买新”、进城居住,实现人口向城镇聚集。
(七)完善城镇配套设施功能
全面开展县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提升县城道路、供排水、电、气、绿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功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完善县城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公交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