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暖 妙手仁心
郝俊,男,汉族,1968年7月生,2007年8月入党,县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县第九届政协委员。2007年科研课题《残指延长器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得“张家口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2年主持的科研项目《针刀技术的临床实用性研究》被张家口市科学技术和地震局批准并立项;2015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县第四批拔尖人才”。
行医二十年来,郝俊的医术、他的爱心、他的奉献、他的医德,赢得了众口一词的称赞,同事们把他引为楷模,患者称他为“具有菩萨心肠的好大夫”。
医术精湛 回春之刀
从行医开始的第一天,郝俊就立志以自己的医术为患者解忧除疾。1992年11月,上班后不久的他接下了第一例外科手术。为了切实体验患者手术的感受,在局部注射局麻药后,他在自己腹部开了一刀,刀口3厘米左右,缝了2针。尽管牙关紧咬,疼痛还是让他汗如雨下,切身感受了作为一个病人所承受的痛苦。
骨外科手术的风险性很大,行业内医生普遍的感觉是“一只脚踏着医院的门、一只脚踏着法院的门”。为了不断提高手术成功率,他利用一切时机和尽可能多的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工作之余,每当看到有关医学前沿理论的好书,他便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下,微薄的工资为此经常捉襟见肘。北京、张家口等地的专家经常来医院进行手术,每次他都放弃休息和一切应酬到手术室旁观学习。
为提高手术质量,他潜心学习研究,对刀口、出血、缝合等细小环节坚持精细、科学操作,尽量减小创面、减少出血、减轻病人的痛苦。有一阵子,他三天两头到市场上买新鲜的猪大肠,摊主一见他来就高兴地说:“怎么,又想吃炒大肠了?”摊主并不知道,他买猪大肠是为了练习手术缝合。
“手术刀虽小、虽薄、虽轻,每次拿起,我却总能感觉到它的特殊分量,用时总是慎之又慎、精之又精,希望它能施展回春之力。”他这样说。
22年来,他先后实施各类骨外科手术2000多例,包括各种四肢骨折术、皮瓣转移术、血管、神经和肌腱吻合术、肢体功能重建及矫型术,其中残指延长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郝俊成为我县外科“一把刀”。
生命之托大爱之心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这是他20多年来的执医信条。病人是他最牵挂的人,他给予病人的是一颗博大的爱心。2003年非典期间,他主动请缨进驻传染病区,圆满完成任务。
有一次,红旗营乡老牙茬村的一位病人因车祸至左大腿粉碎骨折,行髁上髓内钉固定术,手术从当天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患者术中出血较多,术后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为方便及时处理情况,他两天两夜没有回家,困了就在病人床前打个盹,饿了就吃一包方便面。在他的精心治疗和陪护下,患者终于度过危险期康复了,而此时的他体重比手术前整整瘦了2公斤。
2006年,白旗乡一位40多岁的男子因冻伤双足没有早期得到救治,检查诊断为双足缺血坏死,这种外伤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延误治疗可因发生感染而危及生命。病人及家属一听医疗费用,呆立了好几分钟,抹着眼泪走了,哽咽着说等有钱再来治……“那一个个无助的眼神、一张张写满痛苦表情的脸总是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一想起来我就感到揪心和酸痛”他说。第二天,在保证医疗质量的情况下,他亲自为病人免费进行了手术,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为了降低医疗费用,让更多家庭困难病人得到及时治疗,医院当年向社会全面推出了13个病种的限价,2010年限价病种扩大到38种,占到了常见病、多发病的70%。但他发现,即便实行限价,社会上仍有一些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患者无力支付医疗费用。他觉得这些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十分可惜,应该积极帮助他们。这一想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2011年3月,医院推出了以救助贫困先天性肢体残缺患儿为主题的“爱心医疗救助工程”。13岁女孩阎某某患先天性斜颈,在中医院手术康复后她动情地说:“以前,总觉得生活是灰色的,美好的东西就像梦、像天空中亮晶晶的星星,可望不可及。现在我觉得,美好的东西其实离我并不遥远。”
他有一颗善良的心。2012年秋,来自清三营农村的一对老夫妇带孩子来看病,随身携带的现金被扒手在公共汽车上偷走了,他把自己身上仅有的200元钱给了老人。2013年冬,石窑子乡的一个病人来看病,只带了一包袱馒头,连咸菜也没有,他看着难受,从口袋里拿出50元给了他……
“这样的事,每月都会有好几起”,外科护士长李金莲说:“郝院长现在还坚持为我县一名贫困学生每月寄去200元钱,并准备一直供养到孩子18岁。”
恪尽职守奉献之情
病人,占去了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每天早上七点来到医院,先去急诊室对急重症病人进行检查,然后去病房研究病情,八点交班之后进入手术室,到手术全部结束,他每天的工作时间常达十六个小时。长期的站立让他患上了下肢静脉曲张,双腿浮肿,穿鞋子都很困难,上下楼梯时也是比较艰难,于是他手术之前就打上绑腿,坚持工作。20多年来,他经常一天做1至2台手术,最忙的时候一天做3台手术。
因为长期站立,他腿累肿了,人累瘦了,斑斑白发接爬上了他的两鬓。近年来,我县滑雪旅游者逐年上涨,尤其是春节期间,各种外伤较多,他几乎没有什么休假。他就像一只敬业的闹钟,周而复始地工作着,不知疲倦、不舍昼夜。
他也不知道自己何时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不回家吃饭不打电话,回家吃饭反而要打电话。他的家离医院很远,他每天一大早便离家去上班,回家又大多在晚上九点之后,妻子每天担心他的安危。
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他也很想做得好一点,但却常常无可奈何。2012年春节前夕,母亲住院期间,他一直没有时间去陪护。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上学的儿子甚至有一个月没有见到他。父子虽同住一城、相距不远,却半年未曾谋面,对老人的理解,郝俊的内心充满了感激,更多的是愧疚。
坚守原则清正之风
“红包”和“回扣”的暗潮,无法漫过他的思想之堤。尽管面对钱财也心动,但郝俊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明不白的钱一分不拿。
一位带孩子来看病的乡下人很是聪明。在知道当面送礼肯定不行后,他根据胸牌认准他后,耐心等他下班。如同便衣一般跟踪到了郝俊的家。郝俊没说什么,只是很和气地请他把礼物和红包带了回去。石嘴子乡一位患者即将做手术。家属见到他时不由分说塞给他一个信封就走。在成功手术后,他委托办公室主任把信封还给了患者,里面是患者家属送给他的1000元钱。
类似的事,他遇到很多。他也很理解:“这不能怪他们,他们也是为了亲人。”几年来,他拒受患者“红包”金额达2万多元,患者送的礼品也全部被他退了回去。
尽管有着得天独厚的收取药物提成和“回扣”的条件,但他却让每一个到来的医药代表都碰了一鼻子灰,他说“钱要拿得光明正大,我心里才踏实。”当初试点单病种限价,很多人不解:检查费、药费、材料费都降了,那不是明摆着减少收入吗?事实上,限价最明显的效果就是限制了医药费虚高现象,有效地杜绝了药物“回扣”和提成,就诊病人因此反而剧增,医院和科里的收入增加了不少。
时光荏冉,岁月如梭。郝俊依旧满怀激情地在忙碌中书写着自己的人生。面对辉煌的成就、诸多的荣誉,他的话语依旧平实:“病人相信我,才会把生命托付给我,我要用自己所学让这种信任得到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