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提升经验交流
1、乡镇领导班子的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是班子成员年轻化。换届后全区10个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共94名,平均年龄37.2岁,其中,乡镇党政正职平均年龄37.5岁,比换届前均有明显下降,同时配备了35岁以下党政正职6名,每个乡镇均配备了1名30岁以下的班子成员,并保持了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的连续性。
二是班子成员知识化。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91名,占96.8%,比上届提升3.4个百分点。
三是班子成员专业化。新提任了11名业务局办的专业人员和乡镇基层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乡镇领导班子队伍。部分乡镇城镇规划、农业科技、企业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的搭配较合理。
2、乡镇领导班子的分工更加合理
一是党委副书记的角色更加明确。换届前,乡镇许多工作至少由2位党委副书记牵头分管,工作处于交叉运作和多层运作状态。换届后,专职党委副书记的职责更多的侧重于党的建设、统筹协调、检查督促和日常事务的处理,摆脱了以前分管工作过多、分身乏术的局面。
二是党委委员的分管工作更加专业。换届后党委委员直接分管不同的工作,在工作运作上由“配角”变为“主角”,直接对党委会负责,基本打破了一个工作由两个或多个领导平级主管、主角职能不明确的格局。
三是党政交叉兼职逐步推行。换届后,部分党政班子成员实行交叉兼职,使负责经济社会事务的政府班子成员同时参与日常党务工作的决策,使负责党务工作的党委班子成员同时参与政府重点工作的决策,让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交叉兼职干部对党委政府的工作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避免了以往党政两张皮和个别相互扯皮现象。
3、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的个体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换届时,根据机关年轻干部基层工作经验相对缺乏和每个乡镇领导干部的个体综合情况,注重机关干部和乡镇干部的纵向交流和乡镇领导干部之间的横向交流、内部交流。优秀的机关年轻干部提任到乡镇担任领导职务后,能较快转换角色,加强农村工作实战锻炼,与乡镇原班子领导成员互相补缺,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由于横向交流乡镇的经济支柱产业、人文环境、区域特点等不同,内部交流岗位具体分管工作的不同,使交流干部的工作涉及领域更广,综合能力、适岗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升。
4、乡镇领导班子的整体运行比较规范
按照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民主决策的领导体制,认真执行《乡镇街道党委议事规则》。新的乡镇领导班子运行半年多来,绝大多数乡镇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实现了以制度管人、管事,决策比较科学民主,班子成员之间广泛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形成了心齐气顺,合力抓发展、促发展的良好工作氛围。
1、广辟蹊径,广纳贤才,着力组建一支精干高效、结构合理的班子队伍。乡镇领导班子决策能力和执政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好的班子,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在调整乡镇班子成员时,要坚持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形成一种海纳百川、广纳群贤的识人用人机制,大胆选拔那些党性强、作风好、懂经济、善管理的干部进入班子。
一要科学用人,搭好班子。在调整乡镇领导班子时,要注重专业性、梯次性,兼顾女性干部比例和非中共党员干部比例,大力选拔那些业务过硬,熟悉经济工作,熟悉农村政策,善于做基层群众工作的干部,选拔那些作风务实,贴近群众,能团结和带领大家一道工作的干部,选拔那些能从本地实际出发,既敢于开拓创新,又真抓实干的干部。
二要大胆选人,增强后劲。要敢于冲破论资排辈观念,树立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思想,拓宽视野,广辟用人渠道,拓宽乡镇机关工作人员的进人渠道,充实乡镇发展的后续力量。既可以从机关工作人员、优秀乡镇干部及政绩突出的乡村干部中挑选最佳人选,又可以通过公开选拔考试挑选一些专业知识丰富、理论功底扎实的干部,把他们放到农渔村经济发展的前沿加强锻炼,为他们铺设宽阔的平台,也可以适当降低条件适时招考部分大学生,到农渔村社区工作、锻炼,在政治、经济待遇上予以适当倾斜,使更多的优秀人才在为农渔村的建设发展中和为农渔民群众的服务中脱颖而出,使乡镇领导班子后继有人,后劲充足。
2、多管齐下,多方努力,不断提高乡镇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领导水平。乡镇领导班子领导能力强弱与班子成员个体素质的高低直接相关,大规模开展培训,在理论和实践中加强锻炼是提高班子成员的素质,增强乡镇领导班子领导能力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注重在教育培训中提高。针对乡镇工作的实际,本着学用结合,更新与丰富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原则,为乡镇领导干部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分工确定培训方法。组织干部培训进修,督促领导干部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科技手段,熟悉现代管理理念,重点抓好岗位培训,提高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要有计划地把优秀的中青年领导干部选送到大专院校学习,丰富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知识。
二是注重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坚持选派年轻的乡镇领导干部到环境艰苦和情况复杂的一线去工作、去学习,到社区开展挂职锻炼,使他们广泛贴近群众,了解民情,逐步消除畏难情绪,增强工作信心,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要定期选送乡镇领导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理念,借鉴科学经验。要选派干部到纪检、信访等窗口和处理群体性事件及突发事件一线锻炼,提高做实际工作的能力。
三是注重在外出学习考察中提高。针对部分乡镇领导干部抓经济工作经验不足,思路不开阔的实际,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他们外出参观、考察,学习抓经济工作的思路、方法,找出差距,促进转变观念,开拓视野,寻求发挥自身优势、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新路子。
3、理顺关系,理清权责,不断增强乡镇领导班子的组织协调能力
乡镇处在农村工作第一线,其工作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具体性、复杂性。乡镇领导班子作为发展经济的轴心,在当前的形势下,要理顺关系,准确定位,明晰权责,才能做到统筹兼顾,多方协调。
一方面要进一步理顺关系,科学定位乡镇职能。根据农村的客观现实需要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科学定位乡镇政府的职能,把政府职能转向协调和服务,向“小政府、大社会”方向发展,扩大乡镇的自主管理权限,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保证乡镇政府行使基本职能的财力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分工,准确定位乡镇领导班子职能。特别是专职副书记和交叉兼职干部的职能定位。按照…有关文件精神,专职副书记协助书记处理日常工作,因此,专职副书记的定位应是统揽而不包揽,有为又不作为的乡镇“一把手”的参谋助手,对乡镇的全面情况要心中有数,有所作为,做好协助参谋,但对具体事务不能亲历亲为,要学会弹钢琴,做好综合指导。对交叉兼职干部既要有所分工,又要参与熟悉全面工作。总之,对乡镇领导班子的分工、权责要清晰界定,既各司其责,又相互配合,使每位班子成员都能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补位而不缺位。
4、创新机制,创造活力,不断增强乡镇领导班子的凝聚力
在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只有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才能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供最根本的制度保障,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领导干部的内在动力、自身潜力和充沛活力。
一是要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坚持以实绩、以群众公认度作为评价干部的客观标准,建立操作性强的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既要关注那些敢于创新、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和那些安心基层、贴近群众、扎实工作的干部,也要关注那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干部和那些脱离群众、不尽职责、阿谀奉承的干部,使干部选拔任用有客观尺度,也为干部能上能下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要建立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坚持重心下降,人力下沉,财力下移,必须从激励机制上寻找突破口,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乡镇每个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真正使乡镇干部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劣有所罚。要把考核结果与干部的提拔任用、与干部的职级待遇、与干部的奖金补贴挂钩,把广大乡镇干部的心思和精力凝聚到新农村建设事业上来,使乡镇干部安心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促进机关干部向基层流动,向乡镇发展。
三是要建立严格规范的约束机制。要在建立科学严格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逐步形成规范有序的乡镇领导干部正常交替更新的机制。要发扬民主,加强议事决策制度建设和贯彻执行力度,落实班子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创造和谐共事、共谋发展的良好工作氛围。同时,要加强对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权力运用监督机制的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使领导班子有位有为,干净干事。
5、讲究方法,讲求实效,不断提升乡镇领导班子的领导艺术
乡镇处于农村各种矛盾的焦点和利益的交叉点上,做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是乡镇领导班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有效化解危机与风险,需要讲究方法,讲求艺术。
一要善于见微知著,增强对复杂局面、突发事件的预见能力。既要密切注意把握社会动态,及早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化解各种纠纷,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又要认真研究防范重大社会突发事件的特点和规律,做好应对困难与风险的各项准备,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二要善于规避风险,化解前进中的矛盾和困难。面对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一定要敢于负责,处变不惊,靠前指挥,有效化解,控制局面,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避免造成更大范围的影响和损失。
三要善于因势利导,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维护最广大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体察、把握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在坚持全局整体利益的基础上兼顾不同群体的具体利益,重点兼顾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利益。自觉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手段,正确处理和调节农村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有效化解土地征用拆迁补偿等以利益纠葛为主体的各种社会矛盾,为农村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